浙江
高考作文审题是否准确是作文能否成功的关键。每道作文题都会有一定的审题要求指向,如2017年和2018年的全国卷Ⅰ与浙江卷作文的审题要求指向:
年份卷别高考作文审题要求指向2017全国卷Ⅰ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浙江卷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2018全国卷Ⅰ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浙江卷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从表格呈现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作文审题的基本程序:先是综合理解作文题目,然后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据此写一篇文章。从这个程序来看,高考作文在审题要求上已经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这一变化其实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小陈举报老陈)的审题要求指向:“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对于这个题目,考生只需要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在小陈、老陈、相关方这三者中任选其一作为写作对象即可。
与此类似的还有2016年浙江卷作文(虚拟与现实)的审题要求指向:“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针对材料中“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一句,我们只需要以自己是否有话想说、有话好说为标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阐述即可。
但是,高考作文审题要求变得不复杂并不意味着师生可以忽视对作文题目的理解,相反,这更能体现出考生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能力。唯有正确理解,方能展现最佳立意。如果考生对作文题目理解得不到位,就容易偏题甚至离题。如2014年浙江卷: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这道作文题目当中有两部分材料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分析。前文提到“门与路”的概念及两者关系,后文提到“大学的门”和“大学的路”,因此,就可以确定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门、路和大学。这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文章的最佳立意应该是围绕“大学的门与路”展开叙述的。
因此,无论审题要求简单与否,考生仍需要对作文审题予以重视。
纵览历年高考作文真题以及目前各地区的作文预测题,在审题立意这一环节,笔者觉得运用语段压缩法来审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2015年全国卷Ⅱ作文(谁更具风采)的审题要求指向:“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在这道作文题目的审题中,“谁更具风采”中的“更”字是关键字,意味着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大李、老王、小刘这三个人中选出一人,作为阐述的对象。当然除了选中的人员以外,剩下的两人应该是作为衬托对象出现的。否则,只写其中一个而不涉及另外两人,这样的审题就属于偏题了。又如某市一模作文题: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文化多姿多彩,这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可选的商品多了,应该选哪款?可读的书刊多了,到底选哪种?可走的路多了,到底该选哪条?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考生在审题时,要知道“这带给我们更多的选择,但也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是关键句,包含了两个关键短语“更多的选择”与“选择的困惑”;两者之间的“但”是关键字。根据关键字“但”,可以确定文章的立意应该是定位在“选择的困惑”上。因此,可以明确本篇作文的写作方向:作者应站在考生的角度去审视当今社会,寻找解决“选择的困惑”这一问题的办法。
如2018年浙江卷作文(浙江精神):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从作文审题的角度来看,概括语段要点这一方法非常适合多段材料作文的审题。这道作文题中第一段材料的要点是“浙江精神”;第二段材料的要点是浙江人书写浙江故事,创造浙江传奇;第三段材料的要点是“浙江学子”。综合起来,2018年浙江卷作文的中心立意应是密切贴近“浙江精神”的,其选用的材料应与浙江故事、浙江传奇和浙江人物有关,同时,行文中还应含有“作为浙江学子”的“你”的体验和思考。
又如某市模拟考作文题:
180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掀开了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序幕。
100年前,以北大学生为首的青年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反帝反封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70年前,革命先烈经过浴血奋战,流血牺牲,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从此摆脱百余年的屈辱,屹立于世界东方。
今天,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全面脱贫指日可待,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青年才俊干事创业,大国工匠匠心为本,中国科技产品被西方国家大量购买……
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成就了今日的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着新一代的青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从以上相关历史中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写一篇文章,假定给他/她(他们)阅读。
在这道作文题的材料中,语段很多,我们采用概括语段要点的办法来压缩每段材料,就可以发现:时间方面的词语有“180年前”“100年前”“70年前”“今天”,呈现了一个纵向的排序;人物方面的词语有“民族英雄林则徐”“以北大学生为首的青年人”“革命先烈”“青年才俊”“大国工匠”等,呈现了一个横向的排序。加上对后面的“一代代中华儿女”与“新一代的青年”的关系理解,最后审题立意的落脚点就是要理解“以上相关历史中选择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中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到底指代哪些人,如果这个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则容易偏题。
以笔者一次原创作文题为例: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快闪系列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一时间,《我和我的祖国》那美妙动人的旋律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活动现场十分震撼,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一种最真挚的情感在我们心中升腾——祝福祖国,展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为春节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主体是一段话,篇幅较长,审题时不妨采用划分结构层次的方法来确定文章的立意。
材料主体围绕节目《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这个话题展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交代活动背景,第二句介绍活动内容,第三句写出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部分歌词,第四句写活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显然,内容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后两句。第三句通过节选的歌词内容,强调“我”和“祖国”之间的关系——“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分担“祖国”的忧愁,分享“祖国”的欢乐。第四句凸显活动能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综合来看,材料是指向“我”和祖国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爱国情怀。
因此,把本篇作文的立意定位在新时期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或新时期青年学生要具有“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上,是非常切题的。但如果把立意定位于信息时代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央视媒体的举动是在作秀等,则有偏题之嫌。
当然,一道作文题的审题方法可以有很多,对于一些作文题来说,可以综合运用笔者所述三种方法,方能取得最佳效果。如:
习近平: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面对这道作文题目,我们就可以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来确定最佳立意。对材料中三位名人所说内容的正确理解是写好本篇作文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内容是站在“历史”和“现在”的角度阐述,明确了我们要从历史当中汲取智慧和前行的力量。加缪的话是站在“未来”和“现在”的角度,告诉我们要把握现在,去创造美好未来。爱因斯坦的话则是站在“超脱时代”的角度,提醒我们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要坚守高尚的品质。
正确理解三句话的主旨以及把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准确立意的关键。三位名人的话,分别揭示了个人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从中我们明确了自己应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现在和未来,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能进一步明确我们现在该如何做。
因此,本文的最佳立意应该是定位在:立足过去,放眼未来,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现在”创造属于我们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