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启动至今,一直致力于原创研发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命制原创试题可以使一线教师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我们所授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的对象,这亦是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快速成长和进步的途径。在这里笔者将分享命制原创试题时关于选材方面的一些心得,与大家探讨,以期就教于方家。
试题材料的优劣决定着试题的质量。试卷题目的类型及预估难度、所考查的主要内容及主要能力,都是我们在命制原创试题之前需要考虑的常规问题,而这些问题最终需要落实在有效的试题材料上。对于原创试题来说,要求所选择的材料是全新的,很多经典的篇目都已有过命题痕迹,就不能用来命制原创试题。有的教师也提出过,所设题目和之前的不一样不也行吗?理论上这样没有什么不可以,但细想一下,却不是这么回事。一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字词句段、主题人物、思想情感、语言特色等重点要素都是不变的,无论我们怎样设题,都必须围绕这些要素进行命制。即便考查的点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全然不同。即使完全避开了已有的设题点,那么我们所设的题也极有可能是偏题、怪题、冷题。所以说,材料全新,无任何命题痕迹,对于原创命题来说,这一要求是非常合理的。但满足这一要求的素材却未必都适合命题。
比如笔者在一次原创研发项目中,选用了阿根廷作家费尔南多·索伦蒂诺《诚实的乞丐》(《诚实的乞丐》,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一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素材,笔者认为这篇小说的构思极有特点,笔者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的素材,可审题教师却否定了这一素材。组内的一位审题教师庄老师建议选用已发表的国内小说家的作品,能够体现主流价值导向。看到这个建议,笔者感到很疑惑,仅仅是因为它是外国小说就不合适吗?且这篇小说只看题目也属于主流价值的范畴,怎么会难以通过审核呢?在进一步的讨论中,组内另一位审题教师建议不换文本,这位教师认为小说通过乞丐的诚实,告诉我们不能消费诚实,主题深刻,直击人心。而庄老师说,小说是好小说,但需要思考是否适合命题,在立德树人、凸显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题目和考试方向是不能相悖的,要知道我们不是搞文学鉴赏,我们是出题,好题目才是最终的目的。而编辑部也强调本组研发成果可能会应用于大型联考,不但求新更要求稳,所以要求选择主题鲜明、价值观导向比较积极的素材。于是笔者结合审题教师的建议,最终选择将《诚实的乞丐》一文更换为《这也行啊》(《这也行啊》,扫描文末二维码可获取文本)。相比较而言,两篇素材都是表现人们在生活中利用反向思维来获取利益的范例,乞丐每天将面包里的钻石戒指送回去以获得面包的供给,而包工头老扁不请不托不求不靠,却只是求助了一个被当市长的哥哥训斥的弟弟,便顺利拿到项目。这两篇小说的构思都很精巧,设题的空间也很大。可一个被否定,一个被肯定,这让笔者不禁思考这两则材料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面对主人公富有争议的做法,小说的题目同样都彰显了文本的态度。“这也行啊”,体现了一种质疑、否定的态度;而“诚实”修饰“乞丐”,并没有使用反语,在文本中,甚至可以认为作者是通过乞丐的经历来教化人心,劝导人们诚实。但对于乞丐面对已知事实却没有选择拒绝管家的赠予的这种行为,文本所持的态度是不明了且富有争议的。这样的材料自然会影响学生对是非标准的判定,不能体现主流价值。而小说《这也行啊》,虽然是以“我”佩服老扁的笔调行文,但从文题到主题都明确地呈现了老扁的不良操作,在是与非的界定上非常清楚。由此,笔者领悟到,触及人性的文学作品带来的是灵魂上的震撼,但作为试题材料呈现给学生的话,就可能给他们带来认知和理解上的困惑,作答时就会出现偏差。这就是编辑所说的“不但求新更要求稳”。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而不是让他们在人性的选择方面感到犹疑、困惑,从而影响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失去考查的意义。
由此可见,好的文学作品未必是好的试题素材。那么好的试题素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方面思考。
语文命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试题选材应该和语文学习的范围是相同的,这样才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例如2018年全国卷Ⅱ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对“被遗忘权”的解读和2017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对“气候正义”的介绍,2018年全国卷Ⅱ实用类文本对“知识产权”的解说,都紧跟社会热点,推送新概念,文本自身便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命题者选择这类素材命题也更容易找到设题点。
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人文情怀和审美价值的培养,所以命题人在试卷选材上也越来越重视体现高中语文应有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审美取向。例如2017年全国卷Ⅱ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窗子以外》,便是一篇有着浓厚的哲理意蕴的散文,散文的优美言辞承载着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思考,而用这样的文章来设题,便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学生寻找到了题目的答案,也就寻找到了解读人生的答案。再如2018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声电影》,将人情百态付诸笔端,让人在莞尔之间对社会、对世情展开思索。这两篇文本素材虽然没有紧跟时代热点,然而却把值得审视的恒常的人生价值和社会问题引入我们的试题,彰显了文学类文本应有的风貌。此外,2018年全国卷Ⅱ的古代诗歌阅读《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陆游的文士情怀和武士精神。当文本自身具有丰富内涵时,我们的设题角度也会更多样,学生作答的空间也会更大。
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同高中语文教材联系比较紧密。文言文阅读的选材都是来自史料,全国卷字数要求一般都是在六百字左右,因为字数限制,选材大多是节选。笔者认为命制文言文试题,材料选择至关重要。首先是节选内容要相对完整,无论是传记还是散文,都应保持文本的相对完整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其次,文本的内容要中正,要符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文言文阅读中重点解读的字词句段,一定是教材中涉及的,或者能够通过上下文顺利推导出。文本的理解难度应和教材相似,不能过难或过易。最后,选择的文本要典型。原创模拟试题的意义在于训练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所以越是接近高考类型的文本和试题才越具有训练价值。包括语言文字运用题的选材也是这样,在做到取材新颖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所考查知识和语文教学的联系。语用题可用材料比较广泛,但选材要求却较高,因为要考查成语、语病、连贯、得体这些知识点,需要保证文本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严谨性、规范性,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唯一性,使学生在回答的时候不会出现大面积的理解偏差。
材料的选择除文质兼美之外,对于古代诗歌阅读文本还可以选择有对比性的文本,这样设题时就可以不局限于考查理解性阅读这一层面,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创意阅读,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文既是对思维的训练,更是对语言运用的训练。因此,在命制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进行多维思考,无论是故事类、语录类,还是诗文类、图画类的材料,我们都要注重材料的思辨性,还要避免材料陈旧,不要涉及敏感话题。作文作为语文试卷中的十分重要的板块,它应该是集中展现语文特色的题目,应该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理应更注重思辨性、情感性、逻辑性。所以,我们在选择作文试题材料时,一定要注重材料本身是否具有思辨性,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社会、人生。
只有认真、用心选材,才能够命制出卓有成效的试题。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原创研发最难的不是命题,而是选材。在笔者参与原创研发的过程中,有的时候选择的命题材料接连几次被审题教师否定,虽然更换素材也很费时费力,可一旦确定了素材就能够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可以说选好素材,试题的命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好素材始终是命制好的试题的前提,要想保证整体的试题质量,还需要命题人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分析文本的能力,并能够掌握命题技巧,杜绝牵强拼凑的试题设计,避免机械的思维,追求严谨、顺畅的试题设计。试题设计完毕,还需科学合理地设计答案,注意答案语言表述要明确清楚,具有正确合理的逻辑,答案设置全面且无漏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命制试题也是这样,只有多看、多学、多练,才能提高我们一线教师的命题能力。循则更应创新,守正力崇善变。只有不断研磨,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我们才会命制出高质量的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