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自由思维的“翅膀”

2019-08-03 03:11周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问题教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周静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问题教学,有助于点亮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从而实现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为此,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味性”问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层次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逐层递升,从而让小学生插上自由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的一片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能力是成功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而问题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就必须熟悉问题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经验积累得越丰富,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也就越活跃,就越有利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利用问题教学法,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以“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一切新鲜的、趣味的事物都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1],因此,设计趣味性的问题,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更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微视频,马戏团一只可爱的猴子正在进行骑自行车表演,只见它先后骑上了车轮分别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自行车,在此过程中小猴子上下颠簸的样子非常滑稽,学生们纷纷捧腹大笑,这时笔者立刻提出问题:“小猴子在骑各种不同形状车轮自行车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中认识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接着笔者继续为学生出示实物圆形,并利用一根黄色丝带缠绕一圈,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表象概念;然后将黄色丝带从实物圆形上拆下来,通过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圆的周长实际上就是一条线段,我们可以直接求其长度,这样就顺利地帮助他们渡过了“化曲为直”的思想阶段。反过来,圆的周长又与圆的半径或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经过测量与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了圆的周长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趣味化的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以“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新课改强调小学数学教学应更加注重开放性,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中固定答案使学生思维固化的弊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已知条件下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这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相遇问题》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天,学生甲不小心将学生乙的作业带来了家,而学生乙急着拿回作业本,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乙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作业本呢?”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解题时需要思考甲、乙两家的位置关系,还有学生选择的交通工具,等等。学生的思路非常开放,可以由学生甲送到学生乙家,而送的交通工具又会有多种选择;可以由学生乙到学生甲家去拿,也可以学生甲、乙同时出发,并沿着同一条路相向而行,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案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最短时间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并从中选择一种最优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有滋有味,而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尝试利用各种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价值和学习乐趣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可见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本质,并让他们在开放性和探究性问题中充分地发挥个人潜能、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三、以“层次性”问题,促使学生思维递升

问题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从易到难的设计问题层次的梯度,通过逐层递进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层次逐步递升 [3]。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创设了逐层递进和层次分明的问题串,将数学课堂教学向纵深推进:(1)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其中,一条直线发生旋转时,两条直线的夹角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旋转,让学生亲历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相互转换,从两条直线引入三条直线、四条直线相交,从而引出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度数)(2)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发现将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后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3)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会是多少呢?(学生猜测、动手计算验证、相互启发,通过量、画、折、拼等多种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构建了一系列的思维支架,让学生从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相交,到引出三条直线、四条直线相交成四个直角的情况,然后利用直角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求解做铺,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猜想与类比的方法,去探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见,逐层递增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的提升,并加深了对内角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向学生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数学问题的设计。在问题化的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动机与欲望,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变化思考的角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樊有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2]  田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教育界,2017(10).

[3]  高连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猜你喜欢
问题教学培养策略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例谈问题解决法在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问题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