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五四精神的核心是解放思想

2019-08-03 01:27资中筠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新精神

文_资中筠

资中筠(1930—),湖南耒阳人,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又有过几次中西文化之争,包括当前尊孔读经之风。其实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所持观点,差不多没超越1915年开始的那场争论。只不过,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可能在文化上危机感更强烈。

我从不讳言自己一向是新文化运动精神的捍卫者。现在不想重复历来关于“西化”与“传统”之争。只想就当前两方面否定“五四”精神的论点谈一点看法:

其一,认为“五四”运动反传统过分,把文化断裂根源归咎于“五四”的反传统。

其二,认为“五四”受法国革命影响太大,使激进思想占上风,崇尚暴力。这一派还认为,文化改造并非中国的关键问题,关键是制度,“五四”致力文化革新是重点错了。

“五四”反传统过分了吗?

由于“五四”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便把这句话概括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其实是经不起认真分析的。

第一,主要力量。“五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身受传统文化浸淫,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在这个高度上,他们对外来文化就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

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无权无势,完全是凭自己的智慧、良知和对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会的顽固习惯势力,因此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第二,方向。“五四”反传统的方向是向前进的。当时为什么要反传统?因为顽固的旧礼教、僵化的思想和习惯势力如果不打破,新思想进不来,制度改革就无从谈起,民族无法新生。

今天,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研究儒学。但不应忘记,几千年的皇权专制是以孔孟之道为说辞的,种种罪恶也假此以行。其实,晚清的仁人志士已意识到文化革新的必要性,“五四”只是代表一个高潮,成为“新文化”的符号,其方向是向科学和民主推进。

第三,客观效果。如果尊重客观事实,应该承认,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并没有断裂,而且无论是道德伦理还是各个领域的建设,都有中西优势互补的成果。

我国现代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实业,包括许多著名中学和名牌大学,都奠基于那个时期。那代人所体现的人格、精神和学养以及他们对民族振兴的贡献,是存亡继绝而不是断裂。以西南联大为代表,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相当优越的生活条件跌到最底层,在艰苦卓绝之中坚持下来了。而且那个时候最出成果、最出人才,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同时又体现了新的民主、科学精神。

文化断裂了吗?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许不至于陷入今天的困境。

第四,追求真理的言论空间。“五四”前后的思想辩论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可以说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最大范围的百家争鸣,没有外力压制,也没有什么权威“定于一尊”。它所起的作用就是打破迷信,解放思想。

所以上世纪20—40年代,复古与疑古、尊孔与非孔并存,世界上几乎所有思潮都在中国舞台上发出过声音,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只不过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则影响深远。

所以,我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启蒙运动,针对的对象是上面的专制主义和下面的奴隶主义,作用是解放思想。“五四精神”就是承载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以振兴我中华。

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核心是解放思想

革新文化的着力点错了吗?

现在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谓“文化决定论”,也就是“国情例外论”,主要是以“民族特色”来否定“平等、自由、人权、民主”。认为“五四”批判传统实际是主张“西化”。而我华夏文明另成系统,只需继续发扬光大。

按这种逻辑,似乎在遭遇海外列强前,中国以“三纲五常”为经、皇朝专制为纬的社会,本是和谐天堂。

否定“五四”精神说穿了,就是拒绝社会向现代方向转型。

他们还认为,五四健将们把重点放在革新文化,而不是改变制度,是凌空蹈虚,着力点错了。文化是虚的,制度才是实的。

实际所谓“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悠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渗透到民族血脉中的集体记忆,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传统有很强的韧性,在刚性的制度变革之后还会长期存在。

从晚清到民国,仁人志士在改革制度方面没少努力,并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们到处碰壁,即使通过武装起义建立了共和,仍然新瓶装旧酒,深感旧势力、旧思想之顽强,所以才倡导新文化运动。

不了解这种旧文化之顽固和由此生发出的种种反人性的罪恶,也就无法理解那一批原来受过深厚传统文化熏陶而又有机会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打破枷锁、冲出牢笼的强烈要求。

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和《北京人》、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大批文艺作品都是这种“五四”精神的典型代表。

事实上,思想的启蒙与制度的变革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千百万人的思想变化,很多制度变革只能停留在表面形式,终至流于失败;反过来,一种新制度也有助于大众的思想革新。

我理解的“五四”精神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我们可以不满足当年的口号,但不可否认,我们今天如果在某些方面走出了蒙昧,五四先贤功不可没。而他们遇到的阻力和挫折,今天并未完全消失,因此他们所发出的呐喊,倡导的精神,仍值得大力发扬。E

《新青年》杂志书影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革新精神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复旧运转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拿出精神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