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019-08-03 01:48刘小丽许慧琼梁建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烯酶烯类青霉

龚 林,刘小丽,许慧琼,梁建生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湖北 武汉 430015)

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活性强且抗菌谱广,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重症感染的主要药物[1]。但是,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细菌不断增加,降低了该类药物的治疗效果[2]。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是产碳青霉烯酶,通过分析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分子流行特征,对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耐药基因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武汉两所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Klebsiellapneumoniae, CRKP)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临床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武汉两所医院2018年1—10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CRKP共42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3种药物其中的1种耐药,定义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 PCR 扩增仪(美国ABI公司),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法国梅里埃公司),脉冲场凝胶电泳仪(美国伯乐公司),凝胶成像仪(美国UVP公司)。主要试剂: 细菌DNA提取试剂盒(北京康为世纪公司),PCR反应试剂盒(日本Takara公司)。

1.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完成,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作为对照菌。药敏分析结果按2018年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进行判断。

1.4 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采用Carba NP试验对CRKP菌株产碳青霉烯酶情况进行初筛。制备Carba NP溶液A和Carba NP溶液B,然后刮取平板上隔夜培养的受试菌株,分别加入装有Carba NP溶液A和Carba NP溶液B的离心管中,(35±2)℃孵育,孵育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观察结果。结果判定:(1)若溶液A为红色或橙红色,且溶液B为浅橙色、黄色或深黄色,则结果判定为阳性;(2)若溶液A为红色或橙红色,且溶液B为红色或橙红色,则结果判定为阴性;(3)若溶液A为橙色、浅橙色、黄色或深黄色,则结果判定为无效,应结合其他试验判定。

1.5 碳青霉烯耐药基因扩增 采用细菌DNA 提取试剂盒并按照试剂盒提供的实验方法提取菌株DNA。采用普通PCR 方法扩增常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包括KPC、VIM、IMP、NDM、OXA-48)。依据相关参考文献[4-8]设计引物和PCR扩增反应。PCR反应体系共50 μL,包括PCR反应试剂mix 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1 μL,最后加H2O补足体积。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选取阳性产物条带送往生工生物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6 质粒接合试验 分别取隔夜培养的供体菌(携带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的CRKP)和受体菌(大肠埃希菌J53 AZr)菌液,混合后于35 ℃培养4 h,然后接种于双抗LB平板(含叠氮化合物100 mg/L,亚胺培南1.5 mg/L)上筛选接合转移子[9]。将双抗平板上生长的菌株作菌落PCR试验,若PCR扩增结果为阳性,则可判定为接合试验成功。

1.7 菌株间亲缘关系分析 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试验(PFGE) 分析产碳青霉烯酶基因CRKP菌株的亲缘关系。菌株包埋入胶块后,经裂解和清洗,使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 进行酶切,然后在0.5×TBE 缓冲液中电泳18.5 h。电泳参数为电压6 V/cm、温度14 ℃、脉冲时间6~36 s。采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电泳凝胶成像图谱,图谱结果判读依据Tenover等[10]建议的标准。

2 结果

2.1 菌株来源 42株CRKP,其中分离自痰28株(66.7%),分泌物6株(14.3%),尿5株(11.9%),血2株(4.8%)和穿刺液1株(2.4%)。来源科室分别为ICU 19株(45.2%),呼吸内科11株(26.2%),肝胆外科4株(9.5%),普通外科4株(9.5%),脑血管外科2株(4.8%),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各1株(各占2.4%)。

2.3 碳青霉烯酶表型和基因检测结果 经Carba NP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阳性率为33.3%(14/42)。PCR结果显示,13株耐药基因检测阳性,其中NDM阳性10株, KPC阳性3株。所有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Carba NP试验结果均为阳性。所有菌株均未检出VIM、IMP和OXA-48基因。NDM和KPC阳性产物经测序比对后,分别确定为NDM-1基因和KPC-2基因。Ⅰ医院检出5株NDM-1阳性菌株,Ⅱ医院检出5株NDM-1和3株KPC-2阳性菌株。见表1。

图1 4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编号医院来源科室Carba NP试验耐药基因编号医院来源科室Carba NP试验耐药基因WH1Ⅰ尿普外科+NDM-1WH22Ⅱ痰ICU+KPC-2WH2Ⅰ尿普外科-WH23Ⅱ尿ICU+KPC-2WH3Ⅰ痰ICU-WH24Ⅱ分泌物肝胆外科-WH4Ⅰ尿普外科-WH25Ⅱ分泌物呼吸内科-WH5Ⅰ痰急诊科+WH26Ⅱ痰呼吸内科+NDM-1WH6Ⅰ痰神经内科-WH27Ⅱ痰ICU-WH7Ⅰ痰ICU+NDM-1WH28Ⅱ痰呼吸内科+NDM-1WH8Ⅰ痰ICU+NDM-1WH29Ⅱ痰脑血管外科-WH9Ⅰ痰ICU-WH30Ⅱ痰ICU-WH10Ⅰ痰ICU-WH31Ⅱ穿刺液肝胆外科+NDM-1WH11Ⅰ痰ICU-WH32Ⅱ分泌物ICU-WH12Ⅰ尿普外科+NDM-1WH33Ⅱ痰ICU-WH13Ⅰ痰ICU-WH34Ⅱ痰脑血管外科-WH14Ⅰ痰ICU-WH35Ⅱ痰ICU-WH15Ⅰ分泌物呼吸内科-WH36Ⅱ痰呼吸内科-WH16Ⅰ分泌物ICU-WH37Ⅱ痰呼吸内科+NDM-1WH17Ⅰ痰ICU+NDM-1WH38Ⅱ痰呼吸内科-WH18Ⅱ痰呼吸内科-WH39Ⅱ痰呼吸内科-WH19Ⅱ痰呼吸内科-WH40Ⅱ血ICU+NDM-1WH20Ⅱ痰ICU+KPC-2WH41Ⅱ痰呼吸内科-WH21Ⅱ血肝胆外科-WH42Ⅱ分泌物肝胆外科-

2.4 质粒接合试验和菌株药敏结果 10株NDM-1阳性CRKP菌株与大肠埃希菌J53的质粒结合试验获得了9个接合子,仅WH12 CRKP菌株未能接合成功。供体菌、接合子与受体菌药敏结果显示,除对氨曲南敏感外,所有接合子对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但耐药水平较供体菌有所降低。部分接合子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敏感,但MIC值高于受体菌。3株KPC-2阳性菌株均接合成功,接合子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药物均敏感。

2.5 菌株间亲缘关系分析 PFGE分析结果显示,10株NDM-1阳性CRKP菌株图谱共分为6个型别,分别定义为A、B、C、D、F、G型;其中D型、E型各3株,C型和F型分别各2株,A型、B型和G型各1株,其中3株D型均来自Ⅱ医院呼吸内科,2株F型均来自于Ⅰ医院的ICU。3株KPC-2阳性菌株均为E型,来自于Ⅱ医院的ICU。见图2。

图2 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PFGE 分析

3 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常定植于人体肠道和呼吸道,可引起消化道、血液、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部位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11]。碳青霉烯类药物作为广谱抗菌药物,是治疗肺炎克雷伯菌的重要药物之一,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CRKP逐年增加。本研究中分离的CRKP菌株大部分来源于ICU,患者病情严重、长期住院、免疫力低下,较容易感染耐药菌。同时,CRKP多分离自痰标本,提示此类耐药菌常定植于呼吸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NDM-1和KPC-2的检出率分别为23.8%(10/42)和7.1%(3/42),低于既往研究[12-14]的数据,提示产NDM-1和KPC-2的CRKP菌株在此两所医院流行率相对较低。另外,也可能是医院监测系统不完善,未能发现所有产酶菌株。

本研究显示,14株CRKP菌株Carba NP试验初筛碳青霉烯酶阳性,经过PCR检测显示其中有13株CRKP菌株扩增出碳青霉烯酶基因,仅有1株CRKP菌株未能扩增出碳青霉烯基因,表明Carba NP试验在检测碳青霉烯酶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Vasoo等[15]研究结果表明,Carba NP试验对常见的碳青霉烯酶(OXA-48除外)检出率很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接近100%。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类似,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对碳青霉烯酶进行初筛。

本研究13株产碳青霉烯酶CRKP菌株中有12株成功进行了质粒接合试验,表明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介导在不同细菌间水平传播。对接合子和受体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携带NDM和KPC基因的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的MIC均相对较高。对接合子和供体菌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供体菌除了携带碳青霉烯基因外,可能还获得了其他耐药元件、耐药基因或其他耐药机制等,使得菌株产生更高水平的耐药。

本研究对13株携带NDM-1基因和KPC-2基因的CRKP进行PFGE分型,结果显示10 株携带NDM-1基因CRKP菌株共分为6个型,无明显优势型;然而,3株携带KPC-2基因CRKP菌株则为同一型别,且集中分布于ICU。PFGE分型结果提示,两所医院可能存在KPC-2基因克隆传播,NDM-1基因克隆传播和水平传播并存的现象。此两种方式会加速碳青霉烯酶基因在医院内和医院间的传播,从而引起更多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耐药。

综上所述,两所医院分离的CRKP与其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NDM-1和KPC-2有关,且该类基因可通过质粒转移在细菌间进行水平传播。因此,应高度重视碳青霉烯酶基因导致的碳青霉烯类耐药[16],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从而可减少其在医院内和医院间的传播。

猜你喜欢
烯酶烯类青霉
CRKP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表型的分析*
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报告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东莞地区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开展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的影响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的对比研究
耐碳青酶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患者adeB基因检测分析
抗菌药物强化管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