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成为高三复习的“宗”

2019-08-02 08:52吴久宏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教材

吴久宏

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学生高三复习过多依赖复习资料、脱离教材的现状,提出结合教材引领学生高效复习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教材;学习策略;经典实验;研读教材

高考试题每年在变,但命题的基本思想不变:要基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高考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但是,多年来,每到高三复习阶段,很多学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课本高二时候已经认真学过、看过,复习时看与不看一样,反正高考又不考书上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将课本“搁之高楼”,而把“漫天飞舞”的各类所谓“内部资料”、“经典题库”等视为珍宝,学习表现为盲目、重复地做题、复习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结果基础知识得不到巩固,能力得不到提升,头脑中知识零乱而杂碎,高考终端成绩不言而喻.究其原因,与教师对课本的利用情况及价值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本,让其成为高三复习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呢?

1 以课本为学习蓝图,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1.1 捋清知识点,构建知识网,把书本变薄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土壤.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是依据课程标准并参考有关教材慎重选择的,试题所考查的能力,也是依托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设计有关问题隋境和设置某些问题,通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笔者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时,以章节复习为主线,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知识的发生过程和顺序,实现小的综合;在第二轮复习时,以专题复习为主线,课前告知学生专题内容的高考考核要求,布置学生认真梳理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选修(第三册)三本书,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前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图,课堂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智慧碰撞,相互补充与完善的过程.譬如,笔者在二轮“生物的变异与进化”复习时,事先告知了学生本部分内容的考纲要求,然后,教师从学生提交的知识网络图中,找到学生在本部分知识上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整合,课堂上师生共同完善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图:

以与其相关知识要点巧妙链接,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既可以使知识贯通起来,又对知识有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要比单纯做题效果要好.

1.2 善于在“无疑处生疑”,使课本变厚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原本较为熟悉的文字材料通过巧妙的变式,使其更富有探索性,情景性和综合性,并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节复习中,笔者紧扣教材,课堂开始,以投影展示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下表中甲、乙两组数据表示了人和玉米植株体内的元素种类及其含量(占生物干重的质量分数为/%).请回答有關问题:

问题:

(1)甲、乙哪项表示的是人?联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含量等知识,写出相关判断依据.

(2)从表中所列元素成分情况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学生面对这样一张非常熟悉的表格,急于翻书找到答案,教师切合时机地说:“同学们,课本第10页这样一张非常熟悉的表格,经过设问,变成一道非常有思考价值的综合题,请同学们先不要翻书,认真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学生们激起了思维的活力,从各元素的含量比较,综合了人体和植物生理的很多知识要点,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想法:①玉米体内的蛋白质相对较少,糖类相对较多,所以,含0多,含C、H、N、S少;②玉米体内的叶绿素含Mg,所以,Mg较多;③人体骨骼、牙齿等处含Ca,所以,前者Ca、P含量较多……第(2)小问则能充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能得到以下结论:①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元素大体相同;②同一元素在不同生物体内含量不同;③同一生物不同元素的含量不同……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试题是将课本的现成结论,演绎为一个探究性命题,并赋以新的情境和材料,如2017高考新课标Ⅲ卷第31题,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判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特点,这一知识点,课本中有现成的结论,命题者通过以实验认知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对比论证和继续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继续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尤其要善于对课本重点章节形成的一些重要结论,进行拓展和延伸,

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炼性和经典性,其很多知识的形成过程限于书本的篇幅,很难全部展现给学生,而这往往成为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

如在《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展示放在窗台的花盆中植物弯向窗口生长的图片,设置一组问题:(1)图中植物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2)可能是什么因素引起这种改变?这有什么意义?(3)这种改变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位还是成熟部位?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组问题,(1)尖端与向光性有什么关系?(2)感受刺激的部位在哪里?(3)尖端怎样影响下部伸长区的生长?(4)尖端产生的物质如何导致伸长区的不均匀生长?

2 注重教材经典实验与生命科学史的再度挖掘

新教材在取材与编排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多了有关生命史料及经典性实验的阐述,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的曲折和艰辛,同时,领略和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思路,如光合作用长达几百年的探索、酶的发现及本质的新认识、生长素的发现、DAN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总结、林德曼发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等,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考的绝佳材料.如对课本“噬菌体侵染细菌”这一实验,启发学生思考:

(1)噬菌体属于什么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如何?如何培养?

(2)用什么方法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观察实验?如何做上标记?

(3)离心后的上层清液是什么物质?沉淀物应该是什么?

(4)两组实验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策略
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策略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浅析培养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策略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