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现状调查

2019-08-02 11:15:08牟彦红周星霖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2期

□牟彦红 周星霖 李 放

至2018年底,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大约有125万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其中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1]。相关研究表明,在性传播中危险性最高的是肛交行为[2],而男同性恋者更偏好这类危险性行为。近年来,男同性恋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艾滋病毒的传播在同性恋青年间日益加剧[3]。在2017年报告的感染者中,男性同性传播艾滋病的比重占25.5%[1]。高校在读青年男同性恋者通常处于性活跃状态,但他们很少接受HIV检测[4]。而近年来,尽管高校内的防艾知识宣传增加,但高校男同性恋学生中无保护的、危险的性行为仍然很多,例如,调查发现,有18.1%的被调查者在一月内发生了高危性行为[5]。四川省人口高达8,302万,活跃和潜在的男同性恋者基数较大,但对于该群体在危险性行为领域的地区性研究仍较少。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男同性恋群体的了解,加强对艾滋病毒高校传播的干预,更密切地关注该群体的身心健康,本研究调查了四川省高校男同性恋学生过去6个月以来的危险性行为情况。

一、四川高校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调查方法

(一)研究对象。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采用网络抽样法和滚雪球抽样法向四川高校的男同性恋学生投放问卷,调查6个月内发生的同性恋危险性行为。纳入标准:年龄15~33岁;四川高校在读学生;认为自己是男同性恋;理解知情同意。受调查群体平均年龄20.9岁。其中15~22岁的被试204人(80.0%),23~33岁的被试51人(20.0%)。专科文化水平27人(10.6%),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228人(89.4%)。成都市194人(76.1%),四川省其他地区占61人(23.9%)。

(二)研究工具。采用Burnham等人[6]编制的危险性行为测量问卷,包括5个项目,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过去6个月内与同性发生肛交的次数、性伴侣数、肛交时未戴安全套的次数等内容。符合“2个以上性伴侣”和“有肛交时未戴安全套行为”中的至少一个则视为发生了危险性行为。其他指标作为判定危险性行为的参考指标。

(三)研究程序。将问卷链接放在男同性恋网络交友软件Blued、论坛、贴吧等平台上,鼓励高校男同性恋学生填写问卷,其中部分被试自愿寻找同伴推动问卷填写。问卷资料通过问卷星平台回收。

二、调查结果

(一)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情况。

1.一般情况。在近6个月内,有危险性行为的人数为101人,占总量比为39.6%。

2.性伴侣数。过去6个月内,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人数为77人,占总量比30.2%。在有2个及以上性伴侣人群中,同性性伴侣数量在2~5人的学生有50人,占比64.9%;性伴侣数量在5~10人的有20人,占比26.0%;性伴侣数量在11~20人的有6人,占比7.8%;性伴侣数量大于20人的有1人,占比1.3%。另外,与艾滋病感染者发生肛交的有2人,与不清楚是否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对象发生肛交的有57人。

3.肛交情况。与同性有肛交行为的学生有127人,占总量的49.8%。在有肛交行为人群中,有29人作为插入方(22.8%),59人作为接受方(46.5%),39人既作为接受方又作为插入方(30.7%)。肛交次数在10次以下的有113人(89.0%),在11~20次的有9人(7.1%),大于20次的有5人(3.9%)。

4.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对象中,在过去6个月内发生性关系时未使用安全套的共56人,占总量的22.0%。在未使用安全套人群中,5次以下未使用安全套有46人(82.1%),5~10次未使用安全套的有8人(14.3%),11~20次未使用安全套的有2人(3.6%)。如表1所示。

表1 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现状(百分比为占有这种情况的人数比例)

(二)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特点。对男同性恋学生性伴侣数、肛交次数和未戴套次数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性伴侣数量与肛交次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性伴侣数量越多,肛交次数越多;性伴侣数和未戴套次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性伴侣数量越多,未戴套次数越多;肛交次数和未戴套次数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肛交次数越多,未戴套次数越多。如表2所示。

表2 危险性行为各参考指标的相关分析

注:**P<0.01

考察男同性恋学生性伴侣数、肛交次数和未戴套次数的人口学差异。将年龄、文化水平、地区作为自变量,性伴侣数、肛交次数和未戴套次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次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性伴侣数在年龄、文化水平、地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最小>0.05),肛交次数在年龄、文化水平、地区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最小>0.05),未戴套次数在年龄、文化水平、地区上同样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最小>0.05)。

三、讨论

本研究表明,近40%四川男同性恋学生发生了危险性行为。而从具体指标来看,有多个性伴侣和性行为未戴套者分别在30%和20%左右,且性伴侣数、肛交次数和未戴套性行为次数较多的人数占比也可达到约10%~30%左右。另外,有2人与艾滋病感染者发生肛交,57人与不清楚是否是艾滋病感染者的对象发生肛交。这些均说明四川男同性恋大学生中的危险性行为发生率依然较高。学生的社会身份和年龄的特殊性给他们带来了在性的生理需要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心理矛盾。一般的大学生都要经历性幻想和性冲动所带来的羞耻、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8],而这种情况在同性恋群体经历了社会文化中对于特殊性取向的负面态度后显得更为突出。社会上关于同性恋滥交等的负面报道会使其对这个群体的性文化产生错误认识和评价,不能去正确评价自身的性观念和性行为。并且,从生理因素上讲,男性的性欲望较之女性会更外显。这些均可能是男同性恋学生更易放纵性地出现危险性行为的原因[8]。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表明在过去六个月内发生肛交而未戴套的被试占22.0%,这与深圳市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9.6%)的调查对象存在无保护性肛交的结果相比[7],情况有了一定改善。这可能与本次受调查被试的受教育水平有关。调查对象在交友平台上也会浏览到卫生安全和防艾提示,可能会在无意间增加防艾知识。

在危险性行为的特点分析中,本研究发现未戴套的次数和性伴侣数显著正相关,和肛交次数也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男同性恋学生的危险性行为往往会同时表现在多个方面,提示不仅需要关注男同性恋学生危险性行为的总次数,也需要关注其具体行为的尝试情况。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各种具体的危险性行为指标上均不存在人口学差异。这说明男同性恋学生的危险性行为均有普遍性特点,不随着年龄、地区、文化水平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其危险性行为的关注不应区别对待,而应从总体上给予足够重视。

为了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出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对青年期的男同性恋者进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在行为控制方面,高校需增加对于防艾知识和性知识的宣传教育,给学生塑造一个正确的性观念,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同性恋群体的性心理正常发育和成熟,引导学生走向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