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杠杆对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调节效应分析
——基于深圳市实证数据

2019-08-02 11:15:06李玖欣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2期

□李玖欣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明显加快,经济发展逐渐由外延型增长转变为内涵型增长。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中央经济会议也将2018年看作质量元年,这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最新导向。

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许多学者对其助推因素进行了研究。钞小静、沈坤荣(2014)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制约劳动力质量从而减缓经济增长[1],沈坤荣、曹杨(2017)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等,还有史官清、邓鸿丽(2013)指出财政政策是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工具[3],这些文章大多集中于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定性分析,对于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仍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

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政府都重视发挥财政杠杆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对地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率,要细分地方财政事权、科学核定地方的支出责任。而财政杠杆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灵活调节财政收入与支出,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地方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高附加值行业集聚,从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圳特区建立至今,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高并始终保持在全国各城市前列,尤其“十二五”规划以来,深圳GDP年均增长9.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同时,2017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40.9%,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蝉联“中国城市成长竞争力”榜首,并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中国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分析发现,深圳经济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与深圳市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密不可分,本文拟对其运用财政杠杆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调节效应进行测度分析,以期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二、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测度

当前国内关于经济质量测度的研究,大多仍集中在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概念上,且使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但经济发展质量不同于经济增长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种范围更宽、格局更高的状态,它是以经济总量为基础对经济的效率、结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角度进行多维衡量[4],单一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局限性。

表1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表2 经济发展质量得分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不足、实体经济下滑、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地方政府应从多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全面推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第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互联网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第三,充分激发企业主体活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政府应坚持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有利于提高社会人力资本质量,拉动需求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和经济运行状况为基础,从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效率变革、共享发展四个维度建立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原则,设计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反映,且采用客观赋权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水平进行测度。为适应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本文事先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计算出深圳2001~2016年期间各年份的经济发展质量得分(如表2所示)。

图1 2001~2016年深圳经济质量指数变动趋势图

由表2和图1可知,深圳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样本期间内持续改善,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2年以后,深圳市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使得借鉴发展质量指数获得了更快的提升。

三、财政杠杆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财政杠杆涵盖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支出三方面的内容。就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而言,地方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无偿性补助支出可以减轻企业压力,促进企业不断进行科研创新,提升经济发展的活力。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影响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通过在财政预算内有计划地分配投入资金并使其效益最大化,有利于推动资源合理分配,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起决定性作用,财政支出内部各要素要依据经济社会现状达到比例协调合理的状态。

表3 数据统计表

“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就经济发展质量而言,它对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借助五大发展理念,研究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本文选择人均科技财政支出、人均环保财政支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应“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绿色、共享三方面。同时,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将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与开放作为控制变量。由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可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5]。同时,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其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早有例证,为此,本文采用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率、进出口额指数为控制变量,分别对应“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与开放方面。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现选择2001~2016年为样本期(如表3所示),各项指标数据来自各年《深圳统计年鉴》。

根据上述分析,现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Yt=β1+β2LNCXt+β3LNXTt+β4LNLSt+β5LNKFt+β6LNGXt+Ut

其中,Y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CX表示人均科技财政支出,XT表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力,LS表示人均环保财政支出,KF表示进出口额指数,GX表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

(二)模型估计。现应用Eviews软件和最小二乘法,得出如下估计方程:

Yt=-13.7900+0.5323LNCXt+5.3520LNXTt+0.5263LNLSt+0.9086LNGXt

t=(-14.7966) (3.4814) (2.5651) (3.9593) (3.8423)

R2=0.9916 DW=2.4737

上估计回归方程,在显著性水平α=0.05情况下,可以通过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在模型估计过程中,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影响,控制变量KF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故从方程中予以调整删除。

(三)结果分析。从上估计方程可以看出,人均科技财政支出、人均环保财政支出、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率对深圳经济发展质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依其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率、人均教育财政支出、人均环保财政指出、人均科技财政支出。扣除控制变量的影响,人均教育财政支出的贡献率较高,人均科技财政支出与人均环保财政支出贡献率相差不大。

四、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深圳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呈不断提升的趋势,且深圳地方政府财政杠杆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就各个变量而言,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较大,这表明深圳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扶持有效提升了人才质量,并快速转化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动力,同时,虽然深圳政府在科技、环保上的支出对其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了正向的调节作用,但这两项的影响力相比而言较弱,这表明深圳政府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转化为经济发展质量成果方面仍有作为的空间。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借助深圳的发展经验,本文为其他地方政府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科技投入并调整结构,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地方财政不仅要利用各种手段加大科研经费的的投入,也要注意优化资金投入结构,一方面要与产业结构调整配合,落实对第三产业的财政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对信息科学、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并通过相关财政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前瞻性和应用性基础研究领域集聚。同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要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减少征税,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稳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提升地方人力资本质量的强大推动力,深圳政府也深谙其重要性,近年来,在建设国内名校新校区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一大批高校包括清华、北大、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深圳顺利落户。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同时,由于教育支出一向是财政支出的大头,资金需求巨大,因此地方政府应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教育事业。

(三)提升环境质量,警惕官员贪污腐败。环境质量提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要树立环保意识,通过设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同时,地方政府要做好两个监管,一是以严格的准入政策与高标准倒逼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如:对污染企业加征重税、对重度污染企业强制关闭等,充分利用好排污许可、排污交易等经济政策。二是对环保部门加强监管,地方政府要监视环保投入资金去向,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制度和环保评价体系,定期对环境治理的成果加以核实,在信息反馈与核查的过程中可更多地使用视察的方式,减少信息的失真。

应当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不仅要积极利用财政杠杆,有效实施财政政策,也要市场调节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合,从发展全局考虑,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必拘泥于教育、科技、环境三个方面,也不宜照搬经验,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和发展特点,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