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军 龙海光 赖昌生 钟家云 庞 成 叶敏才 叶 华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玉林市 537000,电子邮箱:basua702@163.com)
由外伤、感染、肿瘤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皮缺损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修复方法多种多样,如局部皮瓣转移、球囊扩展、游离皮瓣等,但对于大面积头皮缺损,修复难度较高,修复方法较局限。由于头皮的弹性差,局部皮瓣转移难以修复;球囊扩张头皮需要时间较长,导致创面暴露时间长,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并且容易出现创面的多重感染。因此,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手段,但由于修复的创面面积大,需要考虑到供区皮瓣的大小、厚薄以及易容性。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采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22例大面积头皮缺损患者,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28~65岁。头皮缺损面积为13 cm×10 cm~10 cm×8 cm。创面成因:创伤5例,肿瘤切除术后16例,感染清创1例。病变部位:枕部创面11例,颞部创面6例,顶部创面4例,额部创面1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有感染10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6例,绿脓杆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菌感染1例;其余12例患者为新鲜创面,无感染表现。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肺脑功能情况,了解患者是否能耐受长时间的显微手术以及术后恢复能力。创面感染的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创面换药时,用1 ∶ 5 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液湿敷0.5 h,再用0.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用碘附纱布湿敷包扎创面,2次/d。创面条件符合游离皮瓣移植条件后行手术治疗。
1.2.2 受区准备:左侧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地毯式清创,彻底清除有感染可能的肉芽组织以及坏死组织,达到创面新鲜、出血良好。术中用0.3%的双氧水、生理盐水和碘伏反复清洗创面3遍,探查并找出邻近知名血管,颅前、颅中头皮缺损选择患侧颞浅动、静脉为受区血管,颅骨后头皮缺损选择患侧枕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并按压,根据无菌纱布上血的印迹,裁剪出创面大小、形状以设计皮瓣外形。在供区用多普勒超声探测仪定位胸背动脉皮支穿出点并标记,把裁剪好的皮瓣外形纱布覆盖在上面,用亚甲蓝笔画好皮瓣图形。
1.2.3 皮瓣设计与切取:供区位于患侧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在背阔肌的前缘,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肩胛下动脉以及胸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并做标记;用手持式单向多普勒超声测量出皮肤穿支进入皮肤的体表位置,一般找两个皮支。把设计好的头皮缺损形状的无菌纱布图样,覆盖在预切除区域,皮支穿出点作为皮瓣中心,以缺损面的长轴作为皮瓣的长轴画好供区皮瓣形状。在设计的皮瓣边缘与胸背动脉的体表交汇点作切口,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小心分离,找到血管蒂,先切开皮瓣前缘皮肤,分开皮下组织,小心分离至皮支血管穿出点,在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分离寻找胸背动、静脉及胸背神经,确定血管神经束的穿入点,小心分出穿过背阔肌的皮支血管,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束。找到血管蒂后完整切取皮瓣。根据受区血管神经蒂长度,向蒂部近端分离直到肩胛下动静脉,根据实际所需切取血管蒂。
1.2.4 创面修复:将皮瓣移至受区修复创面,调整血管蒂的张力,皮瓣的穿支动脉、静脉与受区动脉、静脉端端吻合。术后注意观察皮瓣血供情况,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抗痉挛、抗血栓治疗,术后14 d拆线。
本组22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有3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治疗后创面愈合;有2例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经治疗后均愈合。有4例患者供区创面较大,需要植皮;有3例患者因供区创面缝合后伤口张力过大,出现水泡,经对症处理后伤口均愈合良好,其余患者供区创面能直接缝合,未出现不良现象。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随访时有21例患者皮瓣生长良好,血供丰富,质地柔软,接触感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有1 例肿瘤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死亡。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8岁,因颈枕部巨大肿瘤伴流脓4年收入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头皮枕部鳞状细胞癌合并感染,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创面面积为10 cm×8 cm,曾施行创面植皮术治疗,但未成功而转入我科。转入时,患者伤口表面有白色脓苔,伴有腥臭味,颅骨有少量肉芽生长。给予彻底清创,并应用真空封闭负压引流创面1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伤口感染控制良好,局部炎症消退后行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术后血运良好,皮瓣生长良好,创面愈合。术后2个月皮瓣生长良好,血供丰富,质地柔软,接触感良好(图1)。
图1 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头皮肿瘤创面
注:(1)肿瘤切除后创面有白色脓苔,肉芽覆盖少;(2)供区皮瓣的设计;(3)清创后并找到受区血管蒂;(4)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后;(5)术后2周皮瓣成活;(6)术后两个月皮瓣生长良好。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由胸背动脉支配的背阔肌皮瓣发展而来,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种创面修复,但该皮瓣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有些创面修复并不需要肌肉修复,带有背阔肌的皮瓣移植到受区后,造成受区皮瓣局部隆起,外形臃肿,影响外形美观,并且切取部分背阔肌后,导致供区背阔肌肌力减弱,外形凹陷。1989年Koshima等[1]首先提出了肌皮穿支皮瓣的概念,指出以肌皮穿支血管为蒂,只切取表面的皮肤或皮下组织,不带肌肉组织的皮瓣为肌皮穿支皮瓣,其最大的优点是尽量保留供区肌肉,减少对供区肌肉功能损害。1995年Angrigiani率先报道了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并命名为不含背阔肌的背阔肌肌皮瓣[1-3]。为了区别于背阔肌皮瓣,依据皮瓣的来源动脉和肌肉联合命名,例如,背阔肌穿支皮瓣的穿支来源于胸背动脉,故命名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4-5]。胸背动脉肌穿支皮瓣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修复各种创面,并取得较好效果[6]。
胸背动脉穿支的解剖存在变异,大部分胸背动脉发自肩胛下动脉,少部分发自腋动脉主干,有的穿支动脉有斜行穿过背阔肌,部分垂直穿出背阔肌,变异较大,如果根据解剖经验切除,不能达到精准治疗要求。手术时为了避免盲目性,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常采用的精准定位方法包括手持式单向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本组22例患者中,部分患者是二次修复手术,初次手术时已经破坏受区血管,需要远距离吻合血管。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蒂较长,最长可达10~12 cm[7],可以与邻近的知名动脉相吻合,皮瓣设计更加灵活,明显降低手术的难度。我们的手术体会是:(1)吻合血管:部分患者创面残留的血管由于长时间暴露或并发感染,导致血管内膜损害,吻合血管时需要先修剪血管,而修剪后的血管变短,吻合难度大,需要术者有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保证血管的吻合质量,提高皮瓣成活率。(2)血管蒂的分离技巧: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如行走于肌间隙,则容易分离;如果皮瓣的穿支血管行走于肌肉中,则分离难度大,分离时容易损伤穿支血管。分离时沿皮瓣边缘切开皮瓣并且分离到皮支血管穿出点,再用弯钳轻轻拨动穿支血管,可见血管周围的肌纤维移动,在显微镜下根据肌纤维的传动方向,用精细弯钳小心分离,可以完整分离出穿支血管。(3)感染创面的处理:高锰酸钾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及杀菌作用,并且有收敛伤口、除臭、无耐药等优点[8],对并发创面感染的患者,可使用1 ∶5 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敷创面,减少创面渗出,有效控制感染。(4)创面护理:创面护理是大面积头皮缺损修复术后的难题,如果头皮缺损部位在枕部或颞部,皮瓣修复后患者熟睡时可能压迫皮瓣或血管蒂,如不及时发现,会造成血管危象,皮瓣坏死。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时查房,注意观察创面情况,并且术前教育时要求患者注意睡眠姿势,指导家属细心观察、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本组22例头皮大面积缺损患者,施行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随访时有21例患者皮瓣生长良好,血供丰富,质地柔软,接触感良好,有1 例肿瘤患者术后复发死亡,表明该术式是修复头皮大面积缺损的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