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育:教师成长,学生成长,家长成长

2019-08-02 07:14周春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3期
关键词:张老师校长德育

本刊记者_周春伦

巴中市推进“立德树人,正品成格”德育体系建设改革在2018年获得了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优秀奖第一名。在市级层面仅巴中一家。

从宏观上,这是一场全域的德育变革。但从微观角度,各个学校如何从细节支撑起这样一场改革,如何融入校园文化,也许从以下几所学校的小故事中,能找寻到答案。

德育工作之难,从来不如学科教育一样,有成套系统的量化指标,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但德育又是简单的,可以在一个细节,一个眼神,一句话……在这些生活、学习的琐碎中,只要老师留心,家长留意,也许孩子就能得到一次心灵的成长。

[ 很难想象,这所学校曾是“反面教材”]

前不久,巴中市中坝小学四年级二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班里一个孩子在上学路上捡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许是前一天晚上大风从树上刮下来的。羽翼未丰,孩子捡到它时,只见它在覆巢之下挣扎,于是将其救起来。

却又不敢声张,也不敢带回家,只小心翼翼地养在自己的课桌内。每日又悄悄从食堂带回剩饭喂养。就这样养了好几天,终究还是被班主任杨老师发现了。

在我们通常的经验里,这个孩子恐怕逃不过一顿批评。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出乎大家意料。

详细了解了来龙去脉,杨老师非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杨老师说,路遇雏鸟,这个孩子没有任其饿死、冻死或者被来往的汽车碾压,而是好生喂养,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爱和友善。我们不是时常期望教给孩子爱与友善吗?当他们自觉做出这样的举动时,我们怎能一瓢冷水将这股小火苗浇灭呢?

在中坝小学,这类看似“不寻常”的小故事还有很多。

一天,方校长又在校园里随机看课,恰好走到幼儿园某班。该班正在上美术课,四十多个孩子都在自己的座位上涂涂画画,唯独一个小男生蹲在讲台旁边专心致志地玩拼图。方校长便觉得奇怪,于是问老师,其他人都在学画,他怎么不画呢?这位老师坦然一笑:这个娃娃偏就不喜欢画画,只爱拼图。

第二天,方校长就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起这件事,公开表扬了这位老师。他说,如果所有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一样,敢于适当放开手,敢于让孩子个性化成长,那么你们都是优秀的老师。

方校长和孩子们

方校长还常说一句话:“敢于把娃娃带出去教学的老师才是有底气有本事的老师。”

2018年冬天,巴中下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场雪。或许其他学校的孩子正如常上课,中坝小学却敞开了教室的大门,所有孩子都在操场上赏雪玩雪。方校长说,在我们这地方,这是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象,大人们尚且兴奋,何必将满心雀跃的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受冷受冻。他对孩子们说,你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好好地玩,好好地看雪写雪。

在方校长看来,教书育人者,你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那么就给予相匹配的支持,做出与之相匹配的示范。无论德育、智育,均是如此。想要培养有爱心的孩子,你就得做有爱心的老师,给予有爱心的举动以鼓励;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所以学校提供多元社团、课程,让孩子找到兴趣、发展特长。所有这些,也正契合中坝小学的校训:立足六年,放眼一生。

很难想象,这些故事发生在一座山区城市的一所普普通通的城乡结合部学校里。就在三四年前,这所学校还是一所地处偏远、三面环水、条件艰苦的村小。

甚至,在更早之前,这所村小一度是每逢大会必被点名批评的“反面教材”。教师之间吵架、家长与学校之间吵架是常事。方校长任校长后开始着手改变。从何处入手?正是师德,以及最容易见成效的礼仪教育。

由教师成长带动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改变,由外在的行为改变,内化为素养的提升。至今,中坝小学在教师成长方面依旧不惜代价、不遗余力。每年都有大量老师外出学习,亦有不少名家被请进学校给老师们开讲座做培训。

前面所提到的杨老师就是受益者之一,尤其在新德育的大背景下,她越发感到自己的变化:“心态平和了,对孩子们更加有耐心了,在教育上更细致了,知道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品行。”现如今,杨老师热衷于公益活动,与中坝小学其他青年老师们一起建立了公益组织,并带领学生一起做公益,关爱老人和儿童。

[ 他突然朝我90度弯腰鞠了一躬 ]

前段时间,巴州区一小的张老师收到一条信息:张妈,最近好吗?发信息来的是她曾经的学生,已经毕业几年了,还时常来看望她问候她。

说起这个学生,张老师实在是印象深刻。他是一个转学生,四年级才从外校转来张老师班里。

那年,新学期开学,一个生面孔来找张老师报到。其他学生都有家长陪同,唯有他是自己来的,衣服上下堆着久穿未洗的污垢,手伸出来也是黑乎乎的。

张老师问他,怎么没人带你来报名?他说,我大妈送弟弟妹妹开学去了。再问,你自己的爸妈呢?原来,这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在外地务工,寄养在大妈家里。

又是个倔脾气的孩子,得知张老师是语文老师,他直截了当:反正语文我是学不懂的。张老师说,会写自己的名字吗?写来我看看。他果真拿来纸笔开始写。虽然歪歪扭扭,到底还是写出来了。张老师趁机鼓励他:既然名字都能学会,语文怎么就学不会?

相比班里其他学生,这个孩子的基础确实很薄弱,仅相当于一年级水平。为了让他尽快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张老师便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给他补习。

不好学、调皮打架、打碎教室的玻璃,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张老师反复找他谈心,故意制造一些小事情请他帮忙,然后一逮着机会就鼓励他,给他信心。冬天里,天冷了,看他衣服单薄,张老师又将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他穿。后又担心他自尊心强,便给他买新衣服、新用品。

有一天,这个孩子出人意料地拿着作业来张老师办公室问问题,张老师一一给他讲解。就在结束后准备回教室时,孩子突然郑重地立起身子,然后“哗”一个端端正正的90度大弯腰,朝着张老师鞠了一躬,没有说一句话,扭头走了出去。

张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下一刻,心里五味杂陈。她知道,一些变化正从这个孩子的心底里酝酿出来。果然那以后,他似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以优秀的成绩从一小毕业。

张老师从未告诉孩子要感恩自己,然而,她的付出,孩子终究是能体会的。这时候,感恩就从他们心底里真真切切地生发出来。这何尝不是最自然最好的德育!

终究,教师才是榜样,是示范。教师关爱学生,学生自然便学会感恩和关爱。

[ 从“小蜗牛”成长为“品格娃”]

在巴州区第四小学苟老师班里,有一个出了名的“小蜗牛”。之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他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一顿饭总也吃不完,每日的家庭作业老也完不成。一年级刚到苟老师班里时,倔强淘气,老师一批评就往桌底钻。

这个孩子来自贫困家庭,父亲在外地工作,仅由母亲一人照看。母亲多次教导无果,便一顿打骂。无奈之下找到苟老师诉苦。苟老师早就留意到这个孩子,她发现孩子实际是缺乏自信,加之前期教育不当,养成拖拉、不专注的习惯和逆反心。

于是苟老师和这位母亲约定,从此改打骂教育为鼓励教育,并商量好如何相互配合。

比如,为了解决孩子的专注问题,母亲给孩子报了书法班。但仅上了两次课,孩子畏难情绪发作,不愿意再去了。苟老师想出一个办法,一天,她特意在班里表扬“小蜗牛”:听妈妈说你最近在练字,果然字写得比以前好多了。边说这话,她一边偷偷观察孩子的神情,发现他很是受用。回到家,母亲又按照苟老师的策略,旁敲侧击。果然,孩子又乖乖开始习字了。

一次,班级举行演讲会,苟老师又鼓励“小蜗牛”:你能将自己的习字经历写成一篇演讲稿,分享给同学们吗?孩子应承下来。几天之后,他果然写出了一百多字。听母亲说,为了做到脱稿,孩子硬生生在家里准备了三个晚上,终于将这一百多字记下来了。

那次演讲给了他莫大信心。此后一次语文测试,作文题目是“第一次(××)”,他便写了“第一次演讲”,竟在规定时间之内写出三百多字,第一次获得优秀成绩。

在四小,为了鼓励孩子们养成24个好品格,每个班级专门设置了“品格娃”荣誉奖项,除此之外,每周五还评选优秀小组,督促同学之间相互激励和帮助。之前,“小蜗牛”所在的小组总因为他“拖后腿”,与优秀小组擦肩而过。如今,他的小组不但被评为“优秀”,他也因为自己的改变而荣获“品格娃”称号。那个曾经调皮捣蛋拖拖拉拉的“小蜗牛”终于不见了。

四小是一个真正的袖珍学校,几栋教学楼围着一个小操场,可以一眼望到底。就是这样一个小学校,容纳了两千多名精力旺盛、性格活泼的孩子。然而,想象中的喧嚣和混乱并没有出现,而是一种井然有序。

据德育处陈老师说,“静雅校园”的实现恰是品德教育之功。

四小新生入校第一周是没有正课的,学校专门拿出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品德教育,尤其重视专注力和秩序的养成:课间休息如何保持静雅,上学放学如何有序入园出园,校园集会如何迅速有序。

正因为学校小,学生多,“专注、有序”的训练才显得愈加迫切和立竿见影,而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及成长亦大有裨益。

[ 学生成长,家长成长 ]

作为一所“红色学校”,巴师附小对“红色文化”有更包容的解读:红色文化即生命文化,让每一个生命都灿烂,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

在巴师附小,每一个新入学的孩子,首先要经历的是为期7天的“独立”训练。类似于军训,但又与普通中学将教官请入学校的方式不同,孩子们将被集中带往军营或实践基地,离开爸爸妈妈,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独立生活。

在这七天里,家长不允许探望孩子,除特殊情况,不允许和孩子通话。何校长说,很多孩子在家里从未自己铺过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上学的书包都是爷爷奶奶帮着背。而这七天,他们不但要学会照顾自己的起居,还要学习内务整理。这七天对很多独生子女来说,是难得的群体生活体验机会。

他们要和刚刚认识的小伙伴同住一间宿舍,同在一个桌上用餐,配合完成各项任务。何校长就发现这样一件事,早餐时间,每个孩子分到同样数量和种类的食物,但是,孩子们相互有差异,有的孩子食量大,有的孩子食量小,有的不爱吃鸡蛋,有的不爱吃馒头。

问题如何解决呢?老师们不动声色地观察发现,第一天,孩子们硬着头皮吃完了各自的食物,但到第二天第三天,就有孩子开始尝试与其他孩子沟通了,比如,食量小的孩子将多余的食物分给食量大的孩子;不爱吃鸡蛋的,就将鸡蛋作为交换,和同伴换来自己爱吃的馒头。一来二去,大家不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相互熟悉起来,在摩擦和试探中学会合作与关爱。

作为一所山区城市学校,和其他学校相似,巴师附小的留守儿童比例不小,即使父母在家,也多忙于生意,无暇接送孩子,大部分时候,这份责任交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里。

每年新入学,何校长都能在校门口发现不少闯红灯事件,老人家拉着孙子孙女一路横穿,全不顾红灯和喇叭。再过上一段时间,学校的德育工作发挥效用,孩子们逐渐认识到闯红灯是不文明行为 ,开始主动劝导爷爷奶奶文明过马路。

刚开始时,劝导未必见效。有一天,何校长就遇到这样一对祖孙:红灯了,孙女不愿意过,奶奶非要过,不但自己过,还硬拉着孙女走,这一拉反倒把孩子给急哭了。见状,她忙上前开解:您怎能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呢?家长见是校长,才不好意思起来。

而附小的老师们不但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也须以身为范。一天,何校长因接打电话,未注意到信号灯变化,正要往前走,恰好被一名学生看见:何校长您闯红灯了。这一喊,她立马反应过来。赶紧收住脚,并向这名学生致歉:对不起,何校长今天做错了,你批评得好。

就在巴师附小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何校长看到,家长们也逐渐发生改变。

面对新德育,通过教师成长,引导学生成长,再通过学生成长,帮助家长成长,在这个家长教育观念相对薄弱的小城市里,这是无数学校正在走、也必须走的路。

猜你喜欢
张老师校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张老师喝茶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