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亨锋
摘 要: 职业教育新经济专业产教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直接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工作任务机制和业务操作路径。因此尝试从任务模块切分、质量标准建设、资源计划整合、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经济专业产教一体化建设路径,为学校新经济专业建设提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新经济; 职业教育; 产教一体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3-0019-04
一、新经济专业产教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中职学校“三名”工程的“名专业”建设文件,把“名专业”建设工作分为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等三个方面,建设任务分为专业定位、专业师资、专业课程、专业实训保障、专业教学质量等五个方面。尽管突出了重点要素,但不能直接用于专业建设任务定位。一是它省略了新专业到合格专业、合格专业到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任务。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略显薄弱,只在专业规划层面设置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指标,没有组织实施、代表性成果指标要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脱离区域产业需求,缺少行业企业参与支持,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无从谈起,必须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专业建设各个方面,并贯穿专业建设始终。三是它没有提到专业文化、专业教辅、社会服务等要素,不利于专业全面发展,不利于获得相关资源支持。从专业建设任务视角理解产教一体化,就是产教一体化作为主线统领专业建设工作任务。
二、新经济专业产教一体化建设的工作任务机制
(一)任务模块切分链接,明确责任单位
第一步,按合格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名专业”三个层级,对专业建设八个横向模块进行子项目切分,形成由专业建设项目—模块—子项目构成的专业建设任务链。如专业治理模块可以分解为: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产教联盟、股份或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基地、生产性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专业企业共同体等建设任务型子项目。第二步,每个子项目按组织决策—研究研发—制度驱动—平台搭建—资源配置—执行操作—管理调控—质量管控八个纵向行动机制建构行动计划。第三步,根据学校行政部门、学部、专业不同职能,分解落实专业建设任务—模块—子项目,形成由组织牵头单位、参与配合单位、资源支持单位构成的专业建设责任系统。
(二)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多样个性发展
第一步,在行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校企专兼职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家小组,基于“八横八纵”专业建设目标链、任务链,分类分层、定性定量,制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包括专业治理、专业管理、专业文化、专业教辅、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成才标准,通过行业审定后发布,以此全面系统把握专业建设任务。第二步,基于专业建设的不平衡性,要根据专业评估结果,分别确定每个专业的重点建设模块、子项目,确定每个模块、子项目的合格、特色优势,“名专业”层级,以及定性定量指标,策划编制专业建设重点项目,以此推动每个专业多样个性化发展。
(三)扩大配置建设资源,编制资源计划
第一步,明确资源需求。要根据每个专业建设的不同层级、不同周期、不同时段,从政行校企社五个层面预测专业建设人力、财力、物力、制度、平台、技术资源需求,编制专业建设资源需求表。第二步,盘点存量资源。根据专业建设资源需求表,从政行校企社五个层面盘点现有资源,编制专业建设资源短缺表。第三步,扩大增量资源。根据专业建设资源短缺表,从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确定扩大专业建设资源的目标、任务、渠道、途径、对策、措施、时间节点等,论证专业资源扩大的可行性,编制专业建设资源增量表。第四步,编制资源计划。根据专业建设资源需求表、短缺表和增量表,编制专业建设资源配置表。
(四)创新专业管理机制,创新建设模式
第一步,完善专业建设组织。建立健全校级专业管理组织。建立由校长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专业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第二步,完善专业建设制度。出台专业建设管理制度文件,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标准、总体规划、年度计划、重点项目,明确专业建设理念、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责任、奖惩等。第三步,落实专业建设责任。编制校级、分院(学部、系)、专业级专业建设任务责任书,签专业建设任务责任协议书。第四步,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面向校内外选聘专业带头人牵头人、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建设项目组成员,通过招标竞标方式成立专业建设项目组。
(五)完善外包服務体系,创新市场机制
第一步,树立专业建设的专业化服务、外包服务理念,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专注于教学和自身发展。第二步,成立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承担专业建设中的专业服务商招标、服务产品采购、服务质量管控工作。第三步,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发展云服务平台,采集、发布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需求侧(用户、产品)、供给侧(服务商、服务产品)信息。第四步,通过专业建设用户、服务商、平台商三方签约,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业服务在线交易市场(洽谈、签约、支付)。第四步,线上线下结合举办专业建设产品展销会、观摩会、研讨会等。第五步,建立专业建设产品质量标准,强化专业建设服务外包质量第三方评价。
(六)建立行业认证制度,完善诊改机制
第一步,建立专业行业认证制度,包括专业行业认证的组织机构、目标任务、工作流程、实施办法、结果使用等。第二步,选聘专业带头人牵头人、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成立专业行业认证小组。第三步,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专业建设标准,制订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行业认证工作[1]。第四步,建立专业行业认证改进提升制度,依据行业认证结果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工作。第五步,建立实施专业质量保证诊断改进制度,包括各单位自主建设、自主诊断改进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自主诊断改进专业建设工作质量,学校抽样复核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断改进工作,各单位完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和诊断改进工作五个部分。
三、新经济专业产教一体化建设业务操作路径
从专业建设业务操作视角理解产教一体化,就是基于区域新经济发展需要,校企合作设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要素。
(一)新经济专业设置定位
基于新经济的中职专业设置,应遵循适应性、可行性、效益性、发展性原则。适应性指专业设置就是按需设置专业,适应新经济高技能人才需求;可行性指专业设置要与学校特色、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办学条件和校企合作资源能够支撑专业发展;效益性指专业能够达到适度的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形成专业结构综合优势;发展性指专业设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步,基于本校现有专业方向,分类调研本区域新经济发展现状,明确新经济产业方向、龙头企业、岗位设置、智能结构等。第二步,本校现有专业对接新经济产业方向,通过调整就业面向、课程设置、实习就业企业等,提出新经济专业设置建议。第三步,从校地、院园、校企、校际,国际合作,专业存量资源、专业增量资源,办学效果效益等方面,论证新经济专业设置的可行性。第四步,调查预测新经济人才市场,分析新经济技术技能职业岗位(群)能力,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新经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新经济职业行动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从传统经济型向新经济型转变。
(二)新经济专业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尝试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专业体制,通过新经济行业企业冠名班、定向班形式,扩大企业参与支持专业建设权利和力度,建立健全校企“双元”培养体制,完善现代学徒制企业培养基地财务预算制度,岗位实践教学企业外包制度,合理支付企业人才培養费,企业兼职教师课时费;积极推进“校企招生招工(徒)一体化”制度、中高本沟通衔接招生培养制度,创新“校企协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2];创建校行企研机等共同参与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校企共建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海外新经济“名专业”,培养“一带一路”新经济高级技能人才,服务新经济企业“走出去”发展;建立新经济“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技术援外基地,通过推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国际化课程,开展援外教学等,帮扶“一带一路”国际职业学校发展。
(三)新经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职课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力提升、人格完善、职业发展功能,具有定向性、应用性、整体性特点。中职课程建设目标要遵循全面发展与多样个性结合原则,即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样化成才和个性化就业为宗旨,结合新经济相关产业需求,确定培养规格、服务面向,制订培养质量标准。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能力本位与实践导向结合原则,即以新经济相关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按公共基础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实践能力四个模块设置课程,完善“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选择性课程体系,赋予学生多样多次课程学习选择权。课程内容选择要遵循项目载体与多维建构原则,即以新经济岗位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问题与策略等维度选择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编排要遵循行动导向与信息化结合原则,即以新经济职业技能习得—积累—应用—创新为主线,配套开发数字化教材和课程教学资源。
(四)新经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标准化、双师化、系统化、个性化原则,通过校企合作组织实施。标准化即制订专业教师配置标准,明确不同类别专业教师数量、类型、层次配置;基于新经济“名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订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明确不同类别、层次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双师化即按新经济职业能力与教学能力融合,初级教师—中级工、中级教师—高级工(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高级教师—技师(经济师、工程师)、特级教师—高级技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匹配的要求,制订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开展培养培训、测评认知。系统化即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要从校级—公共基础教学、学部—专业基础教学、专业—专业综合教学、教研室—岗位实践教学四个层面统筹考虑;从校内专任教师侧重专业基础教学,企业兼职教师侧重岗位实践教学考虑。个性化即制定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要根据不同类别专业特点,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兴趣、特长,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五)新经济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一要根据每个新经济“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从技能实训条件、综合实践条件、岗位实习条件三个方面制定实践教学标准。二是依托校地、院园、校企、校际、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创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结合的专业技能实训中心、现代学徒企业培养基地、实习就业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产业文化育人基地。三是基于行业企业标准,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原则,与相关课程配套建设,便于校企互动、教学做合一、专兼教师配合[3]。四是建立教学(学习)过程融入生产(工作)过程的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学习模式,推动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五是依托数字化课程教材和课程教学资源,链接新经济企业现场工作情境,配套建设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在线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系统。
(六)新经济专业质量保证建设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质量保证制度,成立校级质量管理办公室,开展信息化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引入新经济行业企业专业评价机制,形成校内外相对独立、有机衔接的专业办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经济“名专业”标准引领,信息化系统支撑,学校统筹管理,学部组织实施,专业具体操作、行业企业评价,专业内部诊断改进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贡献水平导向专业发展性评价制度、专业发展状态数据采集分析制度、专业内部质量诊断改进制度、素质能力导向学生专业能力测评认证制度、教学效果导向教师专业能力测评认证制度,内部质量保证抽查复合制度,倒逼新经济“名专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秋玉. 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路径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9):126-128.
[2] 曾东升. 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运行机制与实践探索[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4.
[3] 王辰. 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高职院校现代治理机制建设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