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理论发展研究

2019-08-01 01:16潘虹
办公室业务 2019年6期
关键词:管理实践档案管理

潘虹

【摘要】新时期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和要求,需要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以更好地指导相关工作实践的开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将以梳理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主,结合我国近些年的理论发展,立足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实践,对未来高校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给出适当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理论发展;管理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胜阶段,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实现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录入,拓宽使用渠道,提高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呼唤理论的创新,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档案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档案管理理论起源于近代法国,强调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但理论尚未形成体系,且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档案管理理论,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理论发展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

1910年8月,来自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以及德国等23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齐聚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图书馆员和档案馆员大会”,会议决议成立“图书馆员协会”,作为非官方的社会团体组织,作为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协会。大会还实现了两个重要成果:一是确认了档案的整体性和体系化,属于同一对象的档案应当整体地、完整地保存在一个档案馆内,不应分散保存。二是开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国际合作模式。1948年,国际档案理事会成立,档案管理国际化运作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

上世纪中叶,美国档案学者提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是在档案管理工作日益专业化,且档案数量日益增加,需要科学、优化的管理方法的实践背景下产生的新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文件从形成到最终销毁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但由于文件所蕴含信息的可应用性及实效性,这一生命周期可以具体地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即文件形成阶段、先行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以及永久保存阶段,具体而言,就是录入档案信息,初始阶段档案可以被频繁利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需要的变化,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从频繁利用下降到偶尔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几乎不再使用,最后基本丧失了现实利用性,只有收藏价值,就会视价值之高低,决定永久保存或一次性销毁。

20世纪80年代,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西方档案学者又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以信息技术日益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基础上。与传统的纸质版档案管理不同的是,电子数据在信息录入、存档以及共享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基本形式,从实物的纸质版到电子信息化虚拟保存,因此文件生命周期相较以往,不再如以往般明显,而是形成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理论下,档案保存工作进一步一体化,同时强调不同部门的合作,包括档案管理部门、技术部门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等,需要档案主体单位具有一定的统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各项工作都面临新的时代环境,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主客体全宗理论,解释和回答了西方档案管理理论中,档案分头管理导致的效率低下、档案完整性不足的问题,指出档案管理应当是“在统一活动中形成的有密切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强调档案的“整体”性,而不应档案信息主管部门的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类别。主客体全宗理论是基于我国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基础,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国情提出的,对我国改革开发以来档案管理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以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以及主客体全宗理论等进行总结,创新地提出了文件运动规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档案管理既没有明显的生命周期,也不能由某一个部门或主体全盘负责,而是既要集中,又要分散,要根据档案形式和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划分权责;同时,这一理论将档案文件和现行文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述清楚,即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档案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现在的时点上继续发挥价值。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后为理论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认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存放在硬盘上构成的是电子文件实体的集合,还需要一定的归纳方法,没有合理而科学的整合方法,这一集合只能是散乱无章的,档案无法有效地被应用,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将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有科学的归纳、整合方法,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更好地为相关工作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要坚持“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历史使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决胜阶段,我国档案管理理论要根植于实践,实现新的创新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档案管理的主体来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档案管理工作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基本方向。加强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作。档案信息的来源渠道多样,要加强统筹协调能力,避免各自为政、“九龙治水”,而是以牵头部门为主,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

其次,从档案管理的客体来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一直以来是档案管理理论关注的重点。在新时期,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把关,特别是要避免存在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另外,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整合,建立标准化的档案模版,为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信息整合提供前提和基础。

再次,要凸显档案管理工作的法治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档案管理理论要融入并凸显法治精神。一方面,可以基于档案工作的立法实践,例如《档案法》的实施,总结典型案例,寻找改革方向;另一方面,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总结档案管理理论法制化发展的模式,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经验借鉴。

最后,要强调理论对档案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一是理论要明确档案管理实践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具体分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强调服务属性,即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档案信息使用者服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并主动学习、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意识,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档案共享能力与使用范围,更好地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四、总结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来源,理论的发展指导实践的发展。新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环境与问题,需要档案管理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档案管理理论最初形成于法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学者立足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总结发展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理论,有力地促进相关实践工作的发展和进步。档案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加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胡仙芝.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治理理论与改革"研讨会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19(9):22-24.

[2]石佳友.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民法典的时代精神[J].法学研究,2018(1):3-21.

[3]冯振广,荣今兴.档案管理理論的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2017(4):57-60.

[4]何增科.档案管理理论现代化与实务改革[J].行政科学论坛,2017(2):1-13.

[5]莫纪宏.档案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与法治化[J].法学杂志,2014(4):21-28.

猜你喜欢
管理实践档案管理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
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管理原理的运用分析
浅议“看齐”文化的构建
以企业公民理念为导向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实践
简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实践
“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内涵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