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曦
【摘 要】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在这样的文化风俗习惯之下衍生出了蒙古族独特的音乐类型,在这其中祭祀音乐是最为独特和神圣的部分,蒙古族人民信奉“长生天”有了长生天才有人们生活的风调雨顺,因此就有了祭天、祭敖包的产生,在祭祀过程中的祭祀音乐是萨满教音乐,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文章以田野调查的形式,主要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的蒙古祭祀音乐为个案,对仪式中的蒙古族祭祀音乐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蒙古族;祭祀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225-02
一、文化背景
蒙古族祭敖包,源头来源于在古代的时候,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在传说中,蒙古族的祖先身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来到草原。他们离开自己的发源地,但是却没有忘本,用石块垒起敖包,与当时的额尔古纳山呈现出相同的形状,象征着自己家乡的山岳,以此作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将敖包理解为灵魂之山,后来将敖包演绎成为祭祀诸神的场所,在敖包会上,祭祀敖包,成为喇嘛宗教的节目,逐渐变成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并伴随着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同时进行,蒙古族祭敖包非常的真诚真挚,按照他们的习惯,在经过敖包的时候都要口念,“俺吗咪呗咪哄”,六字箴言,并将石头扔在敖包上以敬三宝,有时还会将自己的财物以及酒肉,供奉给敖包山,住在敖包上的牧民,在早上喝完第一杯茶之后,要向着敖包的方向,及鲜奶喝茶,表示自己崇高的敬意,在大型的祭敖包活动上,每年都会举行两次春天和秋天,男男女女携老扶幼,献上哈达,羊肉,奶酒,来到敖包前,再由大喇嘛诵经祈祷,小喇嘛列坐于两旁,在敖包上添石块,并与祭神树相结合①。
在蒙古语中“腾格里”就是天,在萨满教“腾格里”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他可以操纵自然的一切,同时也可以主宰人类的命运,它将人类赋予各种权利,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古代的时候,蒙古人对天非常的崇拜,将天称为仁慈的父亲,将地称为慈祥的母亲,不论什么事情都会向天祈求保佑平安,保佑风调雨顺。
蒙古族祭天,先要竖起神竿,蒙语叫“玛尼杆”高约束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杆顶上安有铁制的长(神)。祭祀时,在蒙古包前,先要竖起二根神竿,二根之间扯起一条绳,挂红、黄、监、白、绿五面彩旗,有的挂上经幡,绣上六字真言的梵文。有的还把干净的肉挂在竿上,然后洒马奶、谷物等,对天祝颂,祈祷所求之事。后来萨满教不起,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他们祭天的供品有乳制品和肉制品,摆在供桌上,直接上供祭天。这项活动,由男萨满(波)率领,呼叫天的祷词,众人相合。
二、蒙古族祭祀的表演形式
萨满舞蹈一般在以下三种宗教活动中举行
(一)通常每一年或者每两年举行一次是萨满和氏族的交流盛会。(二)为人治病时,通常会选择傍晚在患者家中的“斜仁柱”里举行。(三)在萨满舞中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法器,在跳神时会用它进行伴奏,萨满通常认为鼓是坐骑,既可以乘它飞上天也可以返回人间。所以在萨满舞中,鼓声有非常神秘的作用,不但能沟通人和神,还可以请各种精灵为患者治病,并且在萨满跳神时鼓点的节奏非常的丰富。
我们通常将萨满舞分为神附体,祝福,请神和送神等不同的类别,所以在萨满表演的内容上,神鼓与其他法器,衣服也可以分成三类。
一使用抓鼓,会有专门的服饰进行相配,上面通常会用各种精灵来作为装饰,通常表演的内容会以动物形象为主。
二使用单鼓,单鼓会有专门的服饰进行相配,表演形式也非常的多样,蒙古萨满会选择鹰和神树用来装饰,外罩有16到24条飘带的法裙,不同大小的铜镜会从腰部两侧进行围绕,右手会拿着榆木鼓槌,在进行舞蹈时叮当作响,左手持单鼓,鼓面缀有小铁环,在进行蒙古族萨满舞的时候,彩裙会随着飘。
三、田野调查
笔者对蒙古族祭天以及祭敖包仪式进行了个案调查,以祭天仪式中的短调民歌《祭天》为例进行调查:
(一)短调民歌介绍
蒙古族短調民歌,通常是以近现代的短歌,风俗歌,狩猎歌以及一系列的叙事歌作为主题的,在这其中伴随着舞蹈,因为在蒙古族短调民歌中,通常显示的是曲调短小,结构匀称,节奏规整,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但有大量的口语,还以朴素的风格作为普遍的因素,在这类民歌中通常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只要我们听过一遍,就会发现它的旋律非常优美,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在各类曲体中也体现得非常淋漓尽致,在短调民歌中,这是其中很大的特色,但作为蒙古族音乐来说,由于地域的风俗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都会有着各自的特点。
(二)曲调分析
蒙古族萨满教的祭祀音乐不同于其他萨满音乐,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了与语言相互结合上,节拍是由2/4与1/4重合的,在这样的节奏鼓点中,能体现出语言的节律性。从这首民歌中我们能够看到旋律主要是同音反复和滑音式小跳为主。大跳是滑音向下六度进行。最大音程是小六度。节奏形态特点非常密集,通常一个乐句结束之后为一个清晰的划分点,最长时间和最短时间的比值为24:1,为了体现出狩猎时期的生活状态,会采用奔跑式时节奏和呼唤式节奏来表现,而呼唤式的节奏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天的充分尊重,节奏中的二元关系在这首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就a乐句来看,1到4小节为适中,5到6小节为松散,7到8为紧密,在这样一句乐句中二元关系体现的原则是多样的,有时值长短和抑扬关系以及疏密关系。类似于中国的多声部民歌,这首民歌由一个声部唱主旋律,另一个声部在高潮时加入伴唱,强调的是主调化思维模式,会增强现场的效果②。
(三)祭祀音乐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内容的调查我们对蒙古族祭祀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祭祀音乐对于蒙古族祭祀活动的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烘托气氛,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祭祀活动是非常神圣的,是对蒙古族人民信仰的表达,在进行祭祀仪式的过程中,伴随着音乐可以将气氛进一步烘托,使得整个情景都变得庄重起来,人们会通过音乐直达内心,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传达给上苍。将内心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表达诉求,通过音乐将自己对上天对祖先的崇敬表达出来,充满了祈祷和祝福的话语通过短调的形式传达出去,不仅仅是参加祭祀的人,就连围观的群众都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融为一体,在现场展现出人神共享的喜悦之情。
维持秩序,笔者在祭祀的现场,一方面除了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震撼之外,还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感,在仪式上,场面非常宏大并且吸引了周边的人民前来驻足观看,不论是蒙古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们,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之下,都将自己内心最崇高的敬意献给腾格里,献给敖包。
四、总结
蒙古族祭祀音乐的产生来源于蒙古族自身的文化,同时又高于其文化的本来内容,在文化的大背景下将蒙古族短调音乐的独特艺术发扬起来,蒙古族萨满教音乐有着鲜明的个性与特色,是蒙古族祭祀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田野调查的分析,了解到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特点,将蒙古族祭祀民歌进一步分析了解,希望在未来可以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百度百科.
②范娟. 关于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的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4):71-71.
参考文献:
[1]张晓松. 生态保护理念下的长角苗文化──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的田野调查及其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0(1):112-122.
[2]刘志扬. 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J]. 开放时代,2004(2):108-119.
[3]刘桂腾.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考[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1):49-61.
[4]裴玉. 祭敖包仪式之探寻[J]. 大舞台,2011(6):168-169.
[5]范娟. 关于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及音声的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4):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