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林会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主流信仰保持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但出现多样化态势,各种非主流信仰的存在增加了信仰教育的难度。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入手分析,提出从渗透式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全方位教育等多个维度来拓宽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信仰教育;渗透式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159-02
传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育为渠道,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来开展信仰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更为宽广,如微信、QQ、支付宝和各种社交软件以及各类APP的信息推送等,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顺应形势,拓宽、变革传统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和途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毋庸置疑的是大学生信仰教育要多渠道、多形式,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外,教育者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和契机在校园文化上进行渗透式教育,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实现全方位教育,进而加强和改善大学生信仰教育,坚定大学生的科学信仰。
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夯实信仰教育的基础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信息的更新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进行着,国内外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大学生纯洁的思想,进行各种不良信息的传达。另外,国内诸多贷款平台以低利息、分期还款等手段诱骗大学生从网贷平台上贷款,部分大学生轻而易举就落入了这些人的圈套,沦落为别人赚钱的工具,甚至出现了家庭崩溃、学生因此自杀的悲剧。这些鲜活的案例表面上看是外因诱导所致,其实内因才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出现上述问题应该深思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如此容易上当受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缺乏所致,导致当代大学生们在面对诱惑时缺乏理想和信念,面对诱惑时丧失了原则,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坚定的立场。今天,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照本宣科,依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重理论轻精神,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发展,忽视学生实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和时代发展趋势,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积极建设有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选择和树立科学的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
二、注重渗透式教育,将直接与间接教育有机结合
“渗透式教育作为一种间接性、拓展性的教育形式,具有含而不露、贴近实际、润物无声等特点。”[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信仰教育是不够的。有一些教师和大学生的思想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信仰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和其他学科无关,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新的历史時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全面推进和实施渗透教育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提高,因而经常可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在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把信仰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扩大信仰教育的载体,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应积极利用有用资源进行渗透式教育。”[3]受就业压力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更多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探讨,对专业课程往往会以严谨、刻苦的态度来对待,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会存在应付的情况,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比较欠缺。由此可见,将信仰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各高校应该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和开展信仰教育的责任,促使每一个教师都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对学生开展信仰教育的职责。同时,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大量科学信仰的信息,通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的途径对大学生开展信仰教育。如,以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网络等为平台,围绕科学信仰的主题,举行歌颂祖国、合唱、朗诵、讲座,主题团日活动、团课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信仰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信仰。
三、强化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开展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堂更多是传授相关理论,这很容易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教育性实践是体验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具有体验性、反思性等基本特点;实践教育的基本过程是情境理解、过程体验、反思感悟,其过程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实践课程、注重实践学习、构建实践德育、是当前我国促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根本要求。”[4]近年来,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活动,会在校内开展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社会,零距离感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大地上的累累硕果,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了大学生锐意进取的时代品质,加深了大学生对国情的正确认知,更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然而,实践需要经费,需要考虑安全等其他因素,有些高校由于受到课时、经费、安全、师资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比较注重理论教育,很少组织开展实践教育。另外,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组织不力”[5]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实践活动中信仰教育的效果。
实践出真知,进行信仰教育,不仅要求理论的灌输,而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特别是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认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四、狠抓网络教育,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思想、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在享受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之外,网络也带来了挑战,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至,网络上信息多种多样,鱼龙混杂,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入侵。
“大数据时代已悄然而至,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感受性、实效性等提出更高要求。”[6]可以看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信仰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信仰教育服务,如教师的教学方式,雨课堂、蜗牛课堂等应用,可以让学生知识的获取方式更多,渠道更宽,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当代教育之福。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以防止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侵蚀学生的心灵。同时,应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信仰教育,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校园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互动社区等新媒体进行信仰教育,实现线上与线下,将信仰教育的传统方式和现代方法结合起来,有力的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五、强调全方位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仅仅依靠高校来开展信仰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信仰教育要强调综合化、系统化的全方位教育。近年来,我国的信仰教育也极力提倡全社会、全员、全方位教育,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在開展信仰教育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结成一个相互联系、互相协调的信仰教育网络,并各自发挥教育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信仰教育的有效运行。因此,我们应当积极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信仰教育的氛围,调动全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进一步强化全方位教育,切实促进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有效运转机制的形成。
六、结语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物质利益日益突出,人们的精神追求趋向淡化,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失去平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相当范围内盛行。许多人失去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甚至有的对信仰公开嘲笑。”[7]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对拓宽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吕晓慧,孙斌杰,欧阳漫.渗透式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5(1):27-30.
[2]张翼飞.论渗透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意义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3]唐乾敬.浅析渗透式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青年时代,2017,206.
[4]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7-22.
[5]吕路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5-67.
[6]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3-36.
[7]韩慧,常桂祥,梁栋.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