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博
摘 要:曲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地流行的不同曲艺形式,具有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音乐曲调还有表演方式,从而构成了艺术特征各不相同、品种繁多的曲艺曲种。但是,曲艺作为一种说唱艺术,虽具有悠久的历史,却一直没有相应的艺术地位。在艺术发展史上,说唱艺术曾归于“宋代百戏”中,在瓦舍、勾栏表演,到了近代,则归于“什样杂耍”中,大多在诸如北京的天桥、济南的大观园、唐山的小山、天津的“三不管”、开封的相国寺这些民间娱乐场地进行表演。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给已经发展成熟的众多说唱艺术一个统一而稳定的名称,统称为曲艺,并进入剧场进行表演。
关键词:聊城市;曲艺文化;曲艺历史
山东人爱曲艺,也盛产曲艺名家。历史上的山东,曲艺繁盛名闻海内,“曲山艺海”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溢美之词,山东人常引为谈资。然而,山东的诸多曲艺种类源于聊城,聊城的曲艺文化曾经很深厚,山东快书、聊城八角鼓、北路山东琴书、鲁西木板大鼓、临清时调、高唐丝调、谷山调等数个曲种在这方土地上起源,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全国的大曲种,还有的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声、快板、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山东大鼓、山东落子等曲种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刘鹗《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书部分的大鼓艺人黑妞、白妞便都是聊城临清人,创作完成山东快书全本《武松传》的刘同武是从聊城高唐走出去的大师级人物,北路山东琴书的创始人邓九如是聊城莘县人。这一切都说明了聊城曲艺文化的深厚底蕴,证明聊城作为曾经的曲艺重镇名副其实。因此,聊城地区曲艺的形成与发展,对山东乃至全国的曲艺都是十分有影响的,它在山东曲艺史上的地位,应该说是举足轻重的。要研究山东的曲艺,我们就必须要研究聊城的曲艺。下面笔者就聊城市曲艺发展状况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聊城市的曲艺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有过兴盛时期,这主要是与当时聊城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早在元代,由于会通河(古运河名)的开通,今聊城市下辖的临清市成为漕运线上的明珠,聊城在明代成为沿河九商埠之一,清代则被称为“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临清还有“小天津”的美称。随着交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很多民间曲艺艺人纷纷进入城市,这不但活跃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使一些曲种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许多曲艺大家。
在全国广泛流传,较有影响的几个曲种,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临清时调、聊城八角鼓等,就起源于聊城临清一带。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曾在济南大明湖演唱“梨花大鼓”红极一时的女艺人白妞、黑妞姊妹,开始就是先在临清唱红,后来又在济南打响的。清人王以敏的《檗坞诗存初集济城篇序》中记载:白妞,廪邱人,故城范县东南七十里义东堡村。范县距临清不到三百华里,当时黑妞白妞姊妹为了生活和艺术,到临清卖艺是完全可能的。
再就是“山东快书”这个曲种,也是起源于临清一带。1957年山东省曲艺创作座谈会上,据聊城老艺人民傅永昌所述,道光六年(1826年),有落第举子36人,自京都乘运河船返回山东,路过临清,为抒发心中不平,以梁山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茌平南岗子王庄人),将书带回。后来李长清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困阻邯郸,无奈将《武松传》前五回,在关帝庙前借唱数来宝的竹板击节念唱,得钱回乡。李长清发现傅汉章有演唱才能,遂将全本传傅。傅汉章潜心钻研,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曲阜村门会时正式“撂地”演出,这就是最早的山东快书。由此,傅汉章也就成为演唱山东快书最早的艺人。其后,山东快书又经过几代艺人继承发展,传至高远钧、杨立德。高、杨二人艺术造诣最为突出,各为一派,自成一家。
这里还应该提到的就是山东琴书,因流行地区不同,形成南路、北路、东路不同流派。北路琴书流行于鲁西一带,以邓九如为代表,邓九如就是原聊城地区范县观城孙庄人。山东琴书原名“小曲”,后来艺人进城市说书,自称“山东洋琴”“改良琴书”“文明洋琴”等。 1934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唱时才定为山东琴书。至于临清时调、临清琴曲、聊城八角鼓等曲种自不必多说,它们均是具有鲁西一带明显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鲁西一带的曲艺在明清朝代曾有过兴盛时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漕运兴旺,商业繁荣,故带来了曲艺的一度辉煌。但随着更朝换代,特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摧残,严重威胁着曲艺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到了解放前夕,曲艺艺术江河日下,前景黯淡。曲艺艺人地位低下,被人看不起,为了吃饱饭,不惜以庸俗和僵化的表演来换取廉价的票房价值。旧社会曲艺艺人头上有“三把刀”,这就是政治压迫、经济盘剥和精神腐蚀。曲艺队伍不断发生分化。极少数为反动统治阶级所收买,充当了帮闲、帮凶或者被迫当了“花瓶”,成了旧时代的殉葬者。绝大多数曲艺艺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表现了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但又经常挣扎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桎梏的束缚和肉体摧残。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艰苦岁月里,聊城一带的曲艺工作同山东各地一样随着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逐渐活跃起来。据山东省曲艺界的老领导、老前辈们介绍,聊城地处冀鲁豫边区,当时这里曲艺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对旧艺人的改造,分散在筑先、莘县、寿张、阳谷、范县一带的民间艺人有1000人,他们主要从事洋片、洋琴坠子击打乐等曲艺形式“文协民间艺术部”同志们的组织下,他们纷纷参加训练班,改造思想,改变旧的生活习惯,自觉自愿地为革命战争服务、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通过学习,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将那些封建、荒唐、腐败的說唱内容都改换成土地改革、自卫战争、生产节约的新内容,而且在表演和演出作风上也有了新的改进。艺人功臣沈冠英,领导艺人们编了坠子《土地革命》《李二发家》《大战场》等。阳谷一带的著名演员黑三(石照海),结合亲自体验编演的《打阳谷》,很受群众欢迎。他们走乡串村,到处为群众演唱,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支援革命战争,起了很大作用。为此,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通报表扬了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对他们改造旧艺人,为革命战争服务所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解放前,我国存在着两支曲艺队伍,一支是解放区的,一支是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支队伍合流,从此,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曲艺艺术繁荣发展获得了新的生命。聊城地区广大曲艺工作者,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积极深入基层,深入民间,挖掘、整理、改革传统的曲艺艺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54年临清市徐秀芳携临清时调《撒大泼》参加了山东省文艺会演,后由省艺术馆张瑛辅导并加工整理,使其更加完整。1956年4月由阎玉贞、汤桂英分别饰母女两个角色,进京参加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全国曲艺观摩会演,获一等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广播,《人民画报》封面刊登剧照。后又经郭兰英指导,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作会报演出,曾流行全国,影响很大。
1954年中國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为了拯救挖掘优秀的传统曲目,曾邀请聊城八角鼓老艺人逯本荣、高唐丝调老艺人郭汝河等到北京录音。聊城八角鼓录制的传统曲目有《打面缸》《居姑思凡》《四时农家乐》《小二姐做梦》《王婆骂鸡》等8个节目,高唐丝调主要录制了中篇传统说唱曲目《卖油郎独占花魁》。在以后的历次省、地曲艺会演中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高唐丝调”等具有鲁西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屡见不鲜。
改革开放之后,聊城曲艺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走向没落。一大部分的曲艺从业者不再从事曲艺工作,聊城曲艺队与聊城市各县市曲艺队伍解散,聊城一度没有曲艺人才可用。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振兴传统文化之后,聊城的曲艺事业又繁荣了起来。2015年,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联、聊城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了聊城市曲艺文化艺术周,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曲协北方鼓曲艺术委员会主任、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薇,全国曲艺小剧场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李立山,内蒙古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王文水等莅临现场,对聊城近年来曲艺发展进行了一次“大检阅”。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喜爱曲艺、热爱表演的年轻人加入了曲艺队伍中来,他们肯下苦功,甘于奉献,为振兴聊城曲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7年,青年曲艺演员李东泽代表山东省在第十三届晋冀鲁豫相声大赛获得大奖,青年曲艺演员郑庆振荣获“山东省大学生曲艺小品大赛”一等奖,这些荣誉体现了聊城曲艺人的坚守、传承与创新发展。
2018年聊城第一个商业运营的曲艺小剧场艺为天笑坊正式开门营业,山东省曲协主席慈建国、副主席阴军、聊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贾振鑫亲自到场祝贺。慈建国主席亲送手书“水城艺为天”,副主席阴军亲自登台表演了山东快书名段《武松打虎》,表达了老一辈曲艺人对后来人的祝贺和提携之情。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老一辈曲艺人的关怀和支持下,在新一代青年曲艺人的奋发努力下,聊城曲艺在秀美如画的江北水城绽放出芬芳的花蕊,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源源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聊城曲艺必将在曲艺百花园中盛开最美的奇葩!
作者单位:
聊城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