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智
摘 要:我国的传统陶艺,早期依附于“实用而尽量美观”的观念,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受到了限制。随着经济时代的进步,它的传承与创新正当其时。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传承,二者相辅相成。陶艺创新的本质关系到陶艺发展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陶艺创作中影响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并对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陶艺创作;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陶艺工作坊运营模式研究”(2018068)研究成果。
当今,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精神文化,这使得当下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陶艺形式是过去的生活与审美的反映,不再适合今天陶艺创作的需求,因此,我国陶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就成了突破的关键,创新能力在陶艺创作中也成了至关重要的部分。创新是时代进步发展的源泉、民族进步的基石,对于陶艺创作来说创新就是灵魂,陶艺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艺术。
20世纪初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期,受时代的影响手工制品走向了媚俗之路,追求工艺上的精细、装饰上的华丽。20世纪80年代初科技水平的落后与不完善的体制使得整体的陶艺水平较低,90年代至今在陶艺家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下,我国陶艺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中,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惑,提倡创新意识几乎成为促进我国现代陶艺发展最重要的方案。
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作活动的动力与出发点,是根据时代发展引发的一种富有成果的意识形式,也是创造活动的动机。陶艺伴随着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投射出人类原始的魅力。时代在进步,我国陶艺的发展历程充满着艰辛与困惑,而提倡创新意识能打开陶艺创作的新态度、新视角,摆脱传统桎梏。只有在思维观念上创新,才是真正的进步,在优秀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创新意识,相对于传统的陶艺作品现代陶艺就具有相当的创新意识。陶艺创作是通过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发挥创新意识来完成的,优秀的陶艺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想法,经得起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在陶艺创作中应当摒弃思维定式,拓宽视域,开放心态,用心观察生活,在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技能的反复锤炼,运用创新思维塑造新形态,创作出具有表现力和张力的优秀作品。陶艺不仅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为心灵的净化提供了载体。
创新能力是指在各类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具有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新思想、创造新发明、提供新理论的能力。对于陶艺而言,创新能力是追求原始风味的同时加入时尚元素,在创作中提出新的思路,使用新的技法与技术,摆脱器型的束缚,从多方位探索,具有能够发挥陶艺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表达出陶艺的新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能力。
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陶艺的创新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意识对传统陶艺重新认识理解,以新的技术与思路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创新能力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我们可能还过着原始的生活,假如牛顿、达尔文、伽利略、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之后的人类文明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二、影响陶艺创作者创作能力的因素
(一)丰富的知识储备
知识储备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假如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就会变得少气无力、毫无头绪,丰富的知识让我们视野开阔,使得对事物的创新变得更加得心应手。笔者近期创作了一个名为“追溯”陶艺作品,外形与纹样都是在马家窑文化陶器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这样既能体现陶艺文化的历史性又不失现代性。如果在整个陶艺创作过程中本身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那么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这就体现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是陶艺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诞生优秀成果的基点,优秀的陶艺作品都包涵创新点,没有坚实的陶艺知识储备是无法孕育出优秀的陶艺作品的。
(二)平和的心态
陶艺不只是水、火、土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它的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进入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浮躁,心境不能平和,这些都是陶艺创作的大敌。心态平和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是陶艺创作的前提,也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心态平和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如王全聚先生坚持在楷书中写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外界对他的炒作甚至夸大吹嘘时,他一笑了之,依旧我行我素,在被世人误解的环境里不无不怒,不与人争,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在陶艺创作中我们要做到心态平和,陶艺创作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不要因为烧坏一件两件陶艺就产生消极的心态,也不要想着一名惊人入選国内外大展获得大奖,这些心态影响着创作使得创作者离成功的作品渐行渐远。在美国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的陶瓷卖了70万美金的价格,它的创作者们可能也不会想到能有这个价值,元代的陶艺制作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他们各司其职,他们创作时无私,大度,豁达,这也奠基了他们陶艺作品的价值。
(三)创新的主题
缺乏创新型立题、没有自我、广度与深度不足的陶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使得观赏人不得其解,作者的孤芳自赏并非创作的本意。景德镇陶瓷学院黄胜教授曾说陶瓷艺术的创新就是观念的创新,现代陶艺的作品有没有“自我观念”决定了作品能否进入当代艺术品的关键。观念好的陶艺作品,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深思回味,产生真、善、美感,并与作品产生共鸣。中国陶艺界有思想、有主体、有深度的优秀作品也并不罕见,例如沈遽华的“君贤壶”、褚婷园的“浩宇提梁壶”、李群的“龙宪提梁壶”、李千蕙的“望月壶”和“女皇盘”等等,这些具有主题、深度与广度的优秀陶艺作品,都具有深刻内涵让人品味。陶艺的创作必须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对美学的追求。
(四)纯熟的技术
艺术起源于技术,技术的制作与发展离不开创新。陶艺创作者只有把技术材料与艺术融于一身,才能促成优秀作品的产生与演化,许多成功的陶艺品不仅反映在艺术的力度,在技术材料方面也有超越常规的突破。纵观技术材料与艺术产生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新技术材料的产生与运用,就伴随着一种新型艺术语言的产生。比如20世纪80年代年代景德镇引进了德国的梭式窑工艺,使得当时景德镇的烧成工艺产生质的变革。中国陶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技术材料的运用生成了不同的艺术样式,那些陶艺作品完美地体现出了历史的文明程度。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工业技术不断提升,势必会产生新的技术与材料,这些新的技术与材料的产生与应用也使得陶艺创作更加自由。总的说来,技术材料既能承载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又能体现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如果可以巧妙地结合和运用好其他材质,不仅能够突出技术材料间的对比,还可以弥补陶艺材料自身的局限性。通过其他技术材料的介入和再创造,极大地拓展了陶艺的范畴和表现手法,提高了陶艺创作的可选择性,使得陶艺家充分发挥创作理念,让作品更加风格鲜明、个性独特,给视觉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三、创新能力缺失的现状及建议
当今,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与以西方陶艺为主流的形式下,我国陶艺未能如美国、日本和欧洲那样在艺术界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学术垄断、创新缓慢这些都阻碍了我国陶艺的良性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想建立属于中国陶艺的形式,重视陶艺文化,鼓励青年创造者们勇于创新,培养青年创造者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我国陶艺教育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缺少原创意识与必要的知识储备,强调技艺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缺乏原创意识,重视技能学习
陶艺创新中原创意识与视野起着决定性因素,现在的陶艺培养中缺少必要的国际性前瞻目光,教育内容、思想与体系陈旧落后,往往还依据前人探索的既定成果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技术性和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缺乏对创新性和拓展性的重视。重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等技术,没有创新意识,缺乏做原创的朝气。我国著名陶艺家白明先生曾写:“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技艺永远是陶艺创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学生太注重与对技术的研究和体现,只能造就出一流的陶艺工匠而不是艺术大师,一名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要对创新有着明确的认识。按部就班地进行陶艺创作,没有创新能力,陶艺作品也缺少了“自我”的因素难成佳作。因此,目前这种陶艺培养模式有待彻底反思,必须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充分借鉴中外陶艺培养和创作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二)缺少必要的陶艺知识储备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陶艺创新的重要条件之一,陶艺培训内容与其它学科关联性较差,加之课时数过少,学生学习陶艺技巧已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对陶艺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此外,学艺术的学生陶艺知识只局限于工艺美术等课本内容中的粗略概括,所以特别欠缺陶艺知识的储备,无法在陶艺创作中完美发挥创新能力。应该对前人总结的陶艺知识进行储备,利用知识储备进行创新,从而取得新的突破,完成优秀的陶艺作品。
四 结语
创新不可无根,回归不可返古。陶艺创新是在前人传承下来的经验成果上進行整理分析,用现代社会的审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发现,从而在创作中寻求突破。随着经济时代的进步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进步,进而对陶艺作品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对陶艺不断创新。创新能力是陶艺发展与壮大的基石,在陶艺培养中应更加注重对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引导,激发学生潜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于长敏.创新是陶瓷艺术的灵魂[J].中国陶瓷,2007(1):62-63,69.
[2]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28-129.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指导教师: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