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芝 肖昌武 周青山 余 追 姚 兰 邵佳丽 侯 果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电子邮箱:fenglizhi8229@126.com;2 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市 430032)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常因液体分布异常而发展为顽固性低血压、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短期病死率高达36%~50%[1]。15%~60%的SAP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ARDS,一周内病死率高达60%[2]。如何保证SAP合并ARDS患者在充分扩容的同时又不加重ARDS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因其测量方法简单,常被用来指导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但其测量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心排出量及心脏前负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SA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它可以全面反应患者相关血流动力学数据、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情况以及心脏舒缩功能状况,有利于对肺水肿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本研究探讨PiCCO监测技术在SAP合并ARDS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60例SAP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SAP的诊断及分级标准[3],同时符合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ARDS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需紧急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动脉穿刺、动脉置管禁忌证者;妊娠期妇女;72 h内自动出院或者终止治疗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血淀粉酶、氧合指数以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PiCCO监测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中心静脉(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穿刺结束后行床边胸片检查,确保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在右心房开口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经家属签署PiCCO监测同意书后,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术。待完成股动脉PiCCO置管后,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PiCCO监测参数为: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EVLW、胸腔内血容积(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全心射血分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
1.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依照指南进行基础治疗[3]。(1)对照组以心率、血压、CVP、MAP及尿量等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即治疗期间心率<120次/min,MAP≥65 mmHg,CVP维持在8~12 mmHg之间(腹内压较高的患者以及机械通气情况下可维持在更高的水平,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尿量≥0.5 mL/(kg·h)。(2)观察组根据PiCCO监测指标指导治疗,当EVLW<7 mL/kg、ITBV<850 mL/m2时,予以积极补液治疗;当7 mL/kg≤EVLW≤10 mL/kg、ITBV<850 mL/m2时,需限制补液;当EVLW>10 mL/kg时,则在限制液体入量的同时给予利尿处理维持内环境稳定。根据PiCCO监测参数水平,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使心排血指数>3.0 L/(min·m2),SVV<10%,ITBV为850~1 000 mL/m2,GEDI为680~800 mL/m2,EVLW<10 mL/kg,MAP≥65 mmHg,尿量≥0.5 mL/(kg·h)。两组患者输注的液体有乳酸林格氏液、生理盐水,对于白蛋白低于25 g/L的患者可输注白蛋白,红细胞比容<30%的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两组患者均采用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升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复苏0~6 h、6~12 h、12~24 h、24~48 h、48~72 h时的液体入量;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率、血液净化率、机械通气率、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液体入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苏0~6 h、6~12 h时的液体入量多于对照组,复苏24~48 h、48~72 h时的液体入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液体入量比较(x±s,mL)
2.2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率、血液净化率、机械通气率、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其机械通气时间为(4.82±1.87)d,对照组为(6.63±1.42)d,观察组短于对照组(t=-0.370,P=0.032),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胰腺出血坏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人体休克的严重胰腺炎称之为SAP[5]。血流动力学紊乱是SAP患者急性反应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液体复苏又是该环节的核心所在。SAP患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大量丢失,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可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但液体复苏过程中大量液体输入可能会增加ARDS的发生率。液体灌注不足或输入过多均会导致组织缺氧,进而增加患者死亡率[6-7]。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对SAP的治疗至关重要[8]。
CVP是常用的指导液体复苏的指标,但其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液体平衡状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以及机械通气的患者。Marik等[9]研究发现CVP与每搏量指数/心排血指数的相关性较低,认为CVP不能预测液体反应性,此外,从测量机理及人体生理学上分析,CVP不能作为心脏前负荷指标,甚至不能作为评估容量状态的指标。PiCCO是一种新兴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其相较于漂浮导管,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反应时间短、应用范围广、留置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0]。研究表明,PiCCO技术能够较精准地监测患者的EVLW、血容量、心肌收缩力、血管通透性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客观、准确地指导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且不易受体位、机械通气等因素的影响[11]。
ARDS是MODS的肺部表现,是S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与顽固性低氧血症。ARDS治疗的成功与否与肺水管理密不可分,SAP时因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液渗出增多,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肺水肿和组织水肿,盲目的液体复苏可增加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重肺水肿的发生,使呼吸功能恶化,导致治疗失败。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复苏0~6 h、6~12 h时的液体入量多于对照组,复苏24~48 h、48~72 h时的液体入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SAP患者入院12 h内可能需要充分扩容,12 h后需严格把控液体入量,避免盲目补液,而PiCCO技术可以很好地监测EVLW,指导补液治疗。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可能与早期积极有效的液体治疗有关,早期积极有效的液体治疗可能会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降低MODS的发生率,进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血液净化可维持体内水、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同时还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炎症介质,对于高脂血症的SAP患者,可使用血液净化方式清除血脂。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血液净化应用比例、机械通气比例、28 d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可能是因为上述观察指标与液体管理、炎症反应是否及时终止、炎症因子是否得到有效清除、胰腺坏死是否继续、胰腺感染是否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等综合因素有关,今后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PiCCO监测指导SAP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效果比传统的综合指标好,其可使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灌注的同时又可防止过多的液体输注,因而可减少肺水肿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并降低MO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