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情 解骞 毕海霞 梁宗辉
病例资料者女,55 岁,2 个月前自行触及左下腹包块,直径约5 cm。患者绝经5年,既往月经规律,月经量多,中度痛经。2015年曾行体检,妇科超声未发现卵巢囊肿。患者1 个月前外院体检,妇科超声提示子宫肌瘤(17 mm×16 mm),建议随访。左侧卵巢囊性结构,98 mm×93 mm,建议 经净3 d 内复查。实验室检查:AFP 4.39 ng/ml,CEA 1.00ng/ml,CA-125:20 U/ml。
影像表现:MR 检查示盆腔囊实性异常信号影,大小11 cm×9 cm,内见少许细线样分隔。实性部分呈T2WI 稍高信号、T1WI 等信号,DWI 上囊性部分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分隔可见明显强化。子宫形态大小如常,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图1)。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左侧附件来源偏恶性肿瘤,囊腺癌可能。
手术记录:术中见盆腔包块12 cm×13 cm,与子宫黏连成一体,周围与肠管、两侧盆壁致密粘连,分解粘连后见肿块来自左卵巢。左侧输卵管见伞端样结构,下段粘附于卵巢囊肿表面。分解粘连过程中囊肿破裂,见透明清亮液体流出。术中冰冻切片示:左卵巢交界性乳头状肿瘤伴癌变。遂行腹腔镜下扩大手术范围。距右侧髂总动脉分叉上2 cm处开始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分别清扫髂总、髂外、髂内、闭孔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同法处理对侧盆腔淋巴结送病理。
病理结果: 腹腔冲洗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见炎症细胞,大片间皮细胞。双侧髂总血管旁、双髂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大网膜)脂肪组织,未见肿瘤累及。大体标本见子宫内膜腺囊性萎缩,内膜息肉形成;慢性宫颈炎,宫颈息肉形成;右侧输卵管组织。病理诊断:(左卵巢)透明细胞癌。癌细胞ER(-),PR(-),P53(-),VIM(-),CK7(+),WT-1(-),NaPsinA(+),Ki67(-,40%)(图2)。
讨论卵巢透明细胞癌(ovarian clear cell carcinoma,OCCC)是一种较少见的卵巢上皮恶性肿瘤,起源于苗勒管,占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5%[1]。卵巢上皮样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根据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浆液性癌、黏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2]。OCCC 可看作是子宫内膜样癌的特殊类型,部分起源于异位的子宫内膜。
OCCC 一般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好发年龄48~58 岁,多为单侧发病;发现时多为早期病变,占60% 以上[1]。镜下OCCC 呈腺管状囊性、乳头状和实性索条状,肿瘤细胞很大,部分胞核突向腔内,呈“鞋钉”样结 构[3]。OCCC 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密切,合并发生率为18%~54%;有学者[4]认为可能由卵巢内膜异位症恶变而来,可能机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囊肿中富含游离铁,造成局部微环境的变化,诱导组织产生持续的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细胞DNA 损伤,促使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诱导肿瘤形成。也有学者认为OCCC 是经血逆流的结果[5]。逆流的经血可能改变体腔环境,造成体腔内炎症、氧化应激、组织增生以及分子改变,诱发典型或不典型增生,进而演变为腺肌症或透明细胞癌。
目前临床上血清CA-125 检查已广泛用于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相比于其他上皮性卵巢癌,透明细胞癌的CA-125 值相对偏低,这可能与OCCC 就诊比例中早期患者居多,肿瘤组织小,释放抗原少以及肿瘤组织包膜的存在阻碍抗原释放有关[6]。本例CA-125 处于正常范围,考虑病灶处于早期,抗原释放较少。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1)病灶多为单侧发病。(2)病灶形态较为规则,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缘常有包膜形成,可作为其特征性表现。(3)病灶内以囊性成分为主,常为单房病灶,病灶内分隔比较少见;病灶内实性成分常表现为腔内突起的结节影,邻近囊壁增厚,分隔及实性成分可见明显强化。(4)MRI 上囊性部分信号复杂,病灶内伴出血时囊性成分可为T1WI 高信号,T2WI 多为高信号; 实性成分T1WI 多为等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DWI 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后,囊性成分无强化。OCCC 组织血供比较丰富,增强后实性成分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有持续强化。(5)OCCC 是卵巢上皮恶性肿瘤,可有腹腔积液、网膜增厚、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6)可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图1 a)盆腔MR 平扫横断面T1WI、b)T2WI 及c)矢状面T2WI 示巨大囊实性肿物,内见少许细线样分隔及壁结节。囊性部分呈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壁结节呈T1WI 等信号、T2WI 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横断面及e)矢状面T1WI 示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f)DWI 示病灶囊性部分呈高信号,壁结节呈稍高信号
图2 a)HE(20×10)囊管状结构,以透明细胞为主,也有成簇的伴有嗜酸性颗粒状胞质的细胞 ;b)HE(40×10)显 著的鞋钉样细胞;c)CK7(10×10)肿 瘤 细 胞 弥 漫性阳性表达(En Vision法);d)NapsinA(10×10)肿瘤细胞弥漫性阳性表达(En Vision 法)
影像诊断思维女性盆腔肿物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对病变的性质具有提示作用,譬如月经紊乱通常提示与子宫相关,病史长短通常与良恶性有关;由于女性卵巢病变通常引起激素分泌紊乱,所以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判断有较大帮助。而影像学表现则需要遵循“常见典型”的原则,即首先考虑常见病变的典型表现,其次是常见病变的不典型表现,再次是不常见病变的典型表现,最后才是不常见病变的不典型表现。因此,影像学诊断首要原则是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只要是有助于诊断的信息都必须予以重视。对于影像学表现典型的病例,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是对影像学诊断的确认,譬如宫颈癌的诊断并不依赖于影像学表现,影像学的价值在于对疾病进行分期。
对于偶然发现的女性盆腔肿物性病变,且实验室检查没有提供有助于诊断的信息,此时影像学表现就成为判断病变的最主要手段。通常而言,子宫起源的病变与子宫的关系密切,在影像学上判断并不难。比较困难的是起源于卵巢且病变较大、周围结构与病变分界不清的时候,此时就要从影像学表现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判断。对于此类病变,在检查的时候,进行肠道准备很有必要,可以排除肠道外生性病变累及卵巢或子宫的情况。
对于中老年女性的盆腔巨大肿物性病变而言,由于卵巢萎缩,病变对周围结构的推压和侵犯,导致正常卵巢很难显示,此时病变本身的影像学表现就成为判断病变性质的关键。对于囊实性肿瘤而言,实性成分的密度/信号和强化、囊性部分的表现(单囊还是多囊、囊壁、囊分隔、囊内信号等)就成为判断病变性质的关键因素。譬如囊腺瘤通常具有实性成分少、囊壁菲薄均匀等表现;囊腺癌通常囊壁不均匀增厚或伴有壁结节、实性成分且有强化等;卵黄囊瘤囊内可有出血信号;畸胎瘤可有钙化或脂肪;颗粒细胞瘤通常为多房囊性且呈“蜂窝状”表现等。
一般而言,女性盆腔囊实性肿物大多起源于卵巢,以卵巢上皮性肿瘤多见,如交界性肿瘤和囊腺癌。交界性肿瘤好发于40 岁以下女性,多为多囊性病变,实性成分常表现为多发小结节。OCCC 多为单囊病变,实性成分常表现为较大的乳头状结节。囊腺癌多为形态不规则病灶,常有多分隔、囊壁不规则增厚、毛糙;囊壁或实性成分常可见形态不规则的钙化,易侵犯盆腔脏器,常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较多盆腔积液。OCCC 多为形态规则病灶,分隔少见,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较少,其血清CA-125 升高不明显,常低于囊腺癌。
卵巢生殖细胞来源恶性肿瘤可表现为囊实性,如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好发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妇女,可合并滋养细胞肿瘤,血清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可升高,但病灶多为实性成分,条索状分隔明显,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OCCC 多以囊性成分为主,纤维分隔少见,人体绒膜促性腺激素多正常。卵黄囊瘤好发于儿童及年轻女性,瘤体内可见走行迂曲的肿瘤血管影,有钙化,AFP 水平高、常伴有腹腔积液、 临床无月经紊乱或激素异常等表现。OCCC多见于40 岁以后女性,较少突入腹腔,AFP 不升高。
此外,卵巢其他良性病变亦可表现为囊实性,如巧克力囊肿,病史常伴痛经,病变随月经周期发生改变。OCCC常表现为盆腔无痛性肿块,与月经周期无关。
总之,OCCC 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影像表现为形态规则、肿块包膜完整、以单房囊性成分为主的肿块,同时实性成分表现为向腔内突起的软组织结节影;肿瘤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持续性不均匀强化、 囊性成分无强化。结合临床资料,尤其是CA-125 检查,可提供诊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