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菲 黄于婷 方燕平 李忠丽 廖军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筋病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筋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经筋结点”是经筋病中病变处可触及到的条索状物,按压疼痛,患者自觉酸胀麻。杜氏理筋法是由成都名老中医杜自明老先生自创的一种治疗伤筋的推拿手法,对“经筋结点”有很好的疗效。通过对经筋和“经筋结点”的认识,论述采用杜氏理筋法对“经筋结点”的治疗作用,及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经筋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筋结结点;理筋法;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20-02
1 经筋与“经筋结点”
1.1 经筋 “经筋”概念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筋,“从肉、从力,从竹”,显然,筋属于肌肉组织且能产生力量,其外形酷似竹节样可以牵拉伸缩。故《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是“筋,肉之力也”。实际上,经筋可以约束骨骼、连接关节,起着保障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如《素问·痿论》所说“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结合解剖学的概念,现代医学认为经筋可称为“肌筋膜复合体”,具体包括浅筋膜、深筋膜、腱鞘、韧带、关节囊、滑液囊等组织结构[1]。
1.2 经筋结点 《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横络”乃是“经筋结点”,也可称为“筋结”,中医认为筋结是邪气结聚、气血阻滞之所;西医认为在经筋病变部位可以触及到结节或条索,称为筋结,该结节或条索多见于肌腱起止点、受力点、腱鞘部、关节等周围,主要表现为触压疼痛,患者自觉有酸痛麻胀放射等异样感[2]。
1.3 筋结的病理形成 《灵枢·五色》言:“肝合筋。”筋结的病理形成在本主要为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失常致气血亏虚,濡养失常,血不养筋而发经筋病;在标则主要受外感六淫邪气,或跌打闪挫,外力所伤,均可导致筋结的形成[3]。如《灵枢·五癃津液别》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又如《灵枢·周痹篇》云“…或经筋外伤,伤及经脉,血液瘀积于筋肉之间,为肿为痛”。中医病理显示,筋结属于经筋病变中、后期的现象,此期主要病理变化为“痰核与瘀沫胶结”[4],主要表现为“痰核”与“久瘀”互结致“筋结”形成,表现为“横络”、“条索”及“结节”。
1.4 筋结的治疗原则
1.4.1 以痛为腧 因为长期的结节、条索卡压经络使经脉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所以,筋结最突出的一个症状就是疼痛。《灵枢·经筋》在阐述十二“痹”的治疗方法时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痛为输”,提示筋结病灶的选点应遵循“以痛为输”的原则,即找到条索或结节处,采取“解结法”直接作用于痛点,本着使肌筋、腠理从病理性的紧结、气血闭阻状态,转为生理性的形态,使气血条达,从而达到“骨正、筋柔、气血通”的目的[5]。
1.4.2 以通为用 筋结阻滞常导致经脉不通,采取适当的手法作用于经筋及筋结,或拨或揉,或补或泻,直达病所,消散筋结,使筋归其槽。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言:“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2 杜氏理筋法
2.1 源由 杜氏理筋手法是由成都名老中医杜自明老先生[HJ2.4mm]自创的一种治疗伤筋的推拿手法。杜自明先生医术精湛,年轻时在成都地区就赫赫有名,后作为四川著名正骨专家被正式聘请到京,担任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杜氏理筋手法自成体系,具有手法简练、着力深透、效果显著的特点[6]。杜老先生也为培养骨科人才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把他的心得、经验传给助手和学生,为祖国培育了一批理伤正骨的人才,也使杜先生学后有人。杜老先生先将其所学传其独女杜琼书,杜琼书又传至吴佐联,吴佐联归纳总结并加以创新又传给导师廖军。
2.2 理筋法 理筋手法主要由分筋和理筋两个方面构成。
2.2.1 分筋 分筋的操作要点: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按于筋结或痛点上,下压到一定深度待有酸胀感时,再做与筋结边缘的肌腱或肌腹条索成垂直方向的单向拨动;作用:经筋结节处由于气血壅滞,经脉不畅而致正常的经筋发生短缩的病理现象。通过单向拨动垂直筋结边缘处的结节或条索来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短缩的经筋恢复其正常状态。
2.2.2 理筋 理筋的操作要点:将一手或双手拇指顺着痛点所在肌腱自上而下保持按压深度、以平稳的劲力缓缓移动,疏理其筋[7]。
作用:通过分筋手法使短缩的经筋变为正常,经筋此时的状态可能是“筋不归槽”,理筋手法的作用就是理顺经筋,且该手法力量平稳均匀深透,有利于条达逆乱之气血,疏通经络瘀滞,使之“筋归其槽”。
3 理论探讨
3.1 软组织张力 经筋结点的具体表现为在“结”、“聚”的周围产生疼痛,无论是肝的疏泄和藏血功能失常不能濡养经脉,还是由于外邪、外伤等原因发经筋病而产生痹痛,最终都会影响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即筋膜表面张力明显增高以及筋膜代偿性增生肥厚[8]。一方面,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经筋运行不畅而使经筋短缩或筋膜挛缩,引起筋膜间的室内压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某处软组织或应力集中点长期反复负荷,使筋膜和肌肉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这也是使软组织张力增高的另一因素。使用理筋手法单向拨动张力增高的软组织,可缓解经筋结点处的筋膜或肌肉紧张,降低筋膜表面张力,改善血流运行,缓解疼痛。
3.2 血流动力学 “经筋结点”卡压周边血管,导致结点处动脉狭窄或闭塞,血流流动速度缓慢,管腔变窄,造成该处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而产生“筋急”[9]。杜氏理筋法用分筋手法松解结节,理筋手法理顺经脉,可以有效恢复肌肉、韧带、筋膜的弹性和韧性,加快血管扩张,恢复血流正常速度,通畅血管,从而达到解痉镇痛、松筋缓急的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将“经筋结点”与杜氏理筋手法紧密联系起来,发现在经筋病变过程中,“经筋结点”使局部筋膜和肌肉张力增高而产生肌肉挛缩,直接作用于该结节点可有效根本的治疗经筋病。杜氏理筋法的分筋手法可缓解肌肉紧张,降低筋膜和肌肉的软组织张力;理筋手法可以理顺经脉,使之“筋归其槽”。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筋病的患病率直线上升,经筋理论指导的经筋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杜氏理筋法作为经筋疗法之一,直接作用于痛点,以痛治痛,松散结节,对经筋痹痛可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也为经筋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魏子耿,李丽肖,刘永强,等.《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组织解剖结构浅析[J].河北中医,2016,38(2):272-274+301.
[2]沈仁路.《灵枢·经筋篇》的理论学习[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16:4.
[3]楊玉嫔,徐立.浮刺结合青龙摆尾针法治疗筋结之体会[J].天津中医药,2016,33(1):53-54.
[4]程永,王竹行,唐成林,等.经筋病中医病理机制理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101-108.
[5]谢占清,王玉双.经筋疗法的源流、理论和临床研究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4,7(1):35-36.
[6]凌代兴,凌攀.针刺、牵引配合杜氏理筋手法治疗坐骨神经痛12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4):40-41.
[7]何洪阳.杜氏理筋手法初探[J].成都医药,1983,(1):14-18.
[8]赵勇,董福慧,张宽.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J].北京中医药,2008,27(9):705-707.
[9]吴文刚,孙丽华,吴北峰.颈椎复位配合经筋推拿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2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44-45.
(收稿日期:201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