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探讨

2019-07-31 08:07叶祖兴刘丽娜何林璞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免疫检测免疫吸附献血者

叶祖兴,刘丽娜,何林璞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福建 三明 365000;2.福建省三明市中心血站,福建 三明 365000)

众所周知,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属于临床输血安全的重点问题之一[1]。如何有效解决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是血液筛查技术的关键。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以及梅毒病毒(TP)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感染性病原微生物,其主要通过血液制品以及静脉吸毒等途径传播[2]。迄今为止,我国绝大部分的采供血机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以及梅毒抗体(抗-TP),以明确献血者是否感染上述病毒[3]。虽然该检测方式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等优点,然而对于部分“窗口期”感染、病毒变异以及免疫静默期感染的献血者存在一定的缺陷,易导致漏检情况的发生,从而给输血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4]。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核酸检测开始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旨在为提高血液质量以及保证输血安全提供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三明市中心血站采集的献血者血液样本683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献血者41273例,女性献血者27072 例,年龄 19~58 岁,平均年龄(28.42±6.42)岁;受教育年限 6-16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1.43±2.47)年。纳入标准:⑴所有患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5](GB18467-2011)体检标准;⑵年龄>18 岁。所有献血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三明市中心血站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 仪器与试剂 BEP111全自动酶免分析仪 (德国西门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cobas3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瑞士罗氏公司)和罗氏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HBsAg试剂盒 (意大利索灵和英科新创);抗-HCV试剂盒(强生和珠海丽珠公司);抗-HIV试剂盒(法国Bio-Rad和珠海丽珠公司);抗-TP试剂盒(北京万泰和英科新创公司)。

1.3 检测方法

1.3.1 ⑴血液样本采集:采集献血者血液样本3份,每份5ml。带分离胶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1支,用于核酸检测;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2支,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血型检测。所有样本均使用两个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平行试验。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3 核酸检测 使用罗氏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对象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为阴性以及0.7≤S/CO≤3.0的献血者,主要以6人份混样进行HBV-DNA、HCV-RNA以及HIV-RNA三联检测[6]:如混检结果无反应性,则表示6份样本均合格;如混检结果呈阳性,则将6份样本予以单人份检测,有反应性者表示核酸阳性,无反应性者表示核酸阴性。

1.3.4 评价标准 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如下[7]:HBsAg、抗-HCV、抗-HIV 以及抗-TP 检测 S/CO<0.7 为无反应性,即为阴性,0.7≤S/CO<1即为灰区,S/CO≥1.0即为有反应性,即为阳性。其中单试剂有反应性以及单、双试剂有反应性标本均以原试剂对原标本管以及对应辫管标本进行双孔复试。如复试孔无反应性即为合格,任意孔有反应性均为不合格。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检测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P值<0.05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检测结果 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酶联免疫检测不合格人数占比为 0.83%(570/68345), 其中 1.0≤S/CO≤3.0 血液样本 89 例,S/CO>3.0 样本 164 例,0.7≤S/CO<1.0 样本 319 例,合格血液样本67775例。见表1。

2.2 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 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检出HBV-DNA 阳性人数占比为 0.07%(46/67775),检出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均为0.00%(0/67775)。 见表 2。

2.3 酶联免疫检测 HBsAg0.7≤S/CO<1.0 与 1.0≤S/CO≤3.0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 酶联免疫检测HBsAg0.7≤S/CO<1.0 献血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36%(6/112), 明 显 低 于 酶 联 免 疫 检 测 HB-sAg1.0≤S/CO≤3.0 献血者的 22.58%(7/31),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1 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检测结果[n(%)]

表2 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核酸检测结果[n(%)]

3 讨论

对于采供血机构而言,输血传播的疾病主要为病毒性传染病,而在我国最受关注的病毒包括HBV、HCV以及HIV等[8-10]。目前,我国大部分采供血机构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普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种病毒进行检测。且自从国家卫生部颁布了《血站基本标准》后,所有的采供血机构均需对所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11,12]。然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所检测的病毒标志物均为特异抗原或抗体类,因此病毒“窗口期”、病毒变异以及病毒非典型性血清的转阳等不利因素均可能促使病毒漏检情况的发生,从而对临床用血安全造成潜在威胁[13,14]。由此,寻找一种灵敏度更高的检测方式对献血者血液样本进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核酸检测是近年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血液安全筛查中的抑制方式,可有效检出血液中较低水平的HBV、HCV以及HIV等病毒感染,同时对于上述病毒的隐匿性感染、病毒亚型以及病毒变异均有一定的检出作用。由此,本文通过研究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风险的效果,目的在于为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表3 酶联免疫检测不同HBsAg0.7≤S/CO<1.0与1.0≤S/CO≤3.0组值献血者核酸检测结果[n(%)]

本文结果发现:68345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HBsAg、抗-HCV、抗-HIV以及抗-TP酶联免疫检测不合格人数占比为 0.83%(570/68345),其中 1.0≤S/CO≤3.0 血液样本 89 例,S/CO>3.0 样本 164 例,0.7≤S/CO<1.0 样本 319 例, 合格血液样本 67775例。这与夏传友等人的研究报道相一致[15,16],表明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应用于血液样本筛查中。此外,67775例酶联免疫检测合格献血者检出HBVDNA 阳性 人数 占比 为 0.07%(46/67775), 检 出HCV-RNA与HIV-RNA阳性人数占比均为0.00%(0/67775)。这提示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应用于血液样本筛查中,并无法完全排除HBV感染,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而核酸检测可有效弥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该方面的缺陷,有效提高HBV的检出率。分析原因,作者认为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将血液中微小的病毒核酸通过PCR扩增以及荧光信号识别,从而达到早期检测缩短“窗口期”的作用,进一步弥补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缺陷,达到提高输血安全的目的[17,18]。另外,酶联免疫检测 HBsAg0.7≤S/CO<1.0 献血者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36%(6/112),明显低于酶联免疫检测 HBsAg1.0≤S/CO≤3.0 献血者的 22.58%(7/31),提示了核酸检测可有效检出酶联免疫检测HBsAg0.7≤S/CO<1.0 以 及 HBsAg1.0≤S/CO≤3.0献血者HBsAg感染情况。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sAg的基本原理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而临床上已有相关研究报道证实,类风湿因子、补体、部分自身抗体、交叉反应物质以及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内源性感染因素与标本储存时间较长、细菌污染等外源性因素均可能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19,20]。

综上所述,采用酶联免疫联合核酸检测可显著降低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从而达到提高血液质量以及输血安全的目的。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检测方式的局限性,核酸检测也存在一定时间的“窗口期”,由此,采供血机构应从源头上加强献血者的筛选,加强献血前的健康体检工作,尽量选取低危人群作为献血者。与此同时,核酸检测因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对实验室环境以及血液标本均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上机操作中应严格根据相关规程进行检测,完善标本留取、环境清洁消毒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猜你喜欢
免疫检测免疫吸附献血者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本刊常用的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牛奶及水样中泰乐菌素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检测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初探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建泽泻鲨烯合酶原核表达、功能验证及其免疫检测研究
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免疫吸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