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这本书中,提出“多元思维模型”,指代那种能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分析工具、方法和公式的立体思维方式。与之相反的是“线性思维方式”,认为事物之间只存在单向的、直线的因果关系,而看不到事物之间更多方向、更复杂、更曲折的因果关系。受此启发,笔者常思考如何在备考中引导学生构建多元思维模型,打通政治学科与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学科间的联系;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政治学科内,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培养学生解答主观题的多元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多个来源探求答案。因此,本文将以措施类主观题为例,分析多元思维方法在克服“会而不全、全而不准”的主观题通病中的作用,以期适应高考考查“综合性”“创新性”的更高要求。
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年全国Ⅰ卷的高考真题中,措施类题型都是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常见题型之一,直接或间接考查达到六年九次,仅次于原因类(意义类、影响类)的考查频率。典型真题选录如下:
年份高考典型措施类真题重现2013 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12分)2015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政府应该如何强化预算管理。(12分)2015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14分)2016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12分)2016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2017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14分)2017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12分)2018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12分)
从题型设问看:措施类题目的问题往往表述为 “如何解决(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针对……提出你的政策建议”“如何实现……”等。
从答案组织看:其答案表述为“动词+具体措施”,以2017年全国Ⅰ卷为例,运用了“选择……”“运用……”“激发……”“引导……”“重视发掘”等动词性表述,明显地区别于影响类和意义类题型的答案表述方式。
从考查能力看:高考试题要求考查四项关键能力。其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叫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门槛”。然而,能够运用合乎逻辑的语言,流畅的阐释事物,能够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对策的能力,是更高的综合性能力,更能考查学生的素养和水平,而措施类题型最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然而,在高考中,学生措施类主观题表现出的能力水平较低,得分不理想。
从常见题型看:第一种,往往针对材料中的某种现象或存在的问题,让考生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如2016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第二种,往往针对某种成功的做法,让考生归纳成功的措施即答案,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虽然,不同措施类题型,如何高效审题、破题、作答要具体分析,但在借鉴了武汉中心组专家的经验后,提出“培养学生突破主观题的多元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因题制宜、遇题破题。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顾此失彼、考虑不周,易形成线性思维方式,从教材照搬措施、从材料照抄做法,导致答案来源单一化,要点不全,丢分严重。然而,一道主观题,从围绕主题、选定话题、到设计问题,每个部分都能为答案提供线索。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答案来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知晓答案的来源包括教材的调用、材料的提取、设问的分析、生活的经验、时政的引用等多个来源,多种思考角度。具体来说,在措施类主观题中可综合运用以下五种思维方法:
不同的行为主体因权责不同或能力差异,对待同一问题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分主体、多角度”思考。答题要注意各个相关主体应各司其职,有所作为,不可主体职责相互交叉。
以《经济生活》为例,主体一般可分为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生产者)、社会(组织如消协)、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以《政治生活》为例,主体可分为公民、政府、党、人民政协、司法机关、民主党派、人大、人大代表、主权国家等等,《政治生活》主观题尤其重视考查不同主体的不同职权,切勿张冠李戴;以《文化生活》为例,可以分为政府、文化企业、个人等主体。
该方法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主体明确的设问,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经济题: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面对?第二种情况,主体不明确的设问,应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应有所作为。如2016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本题中针对部分群众捏造谣言,抹黑英雄,从个人和国家角度都应负起责任,守护英雄。
这类试题要求面对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依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对症下药”的原则。这种类型的题目对材料较为重视,需要学生快速、准确、全面的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归纳出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而从问题的反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这类试题切忌照搬照抄教材的理论措施,使得答案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而丢分。
如2016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道高考题当年高考的平均分在3分左右,实在出乎意外。大部分学生,审题看到“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心中就暗自高兴,因为文化生活教材中专门归纳了弘扬民族精神的四大措施,结果多数同学脱离材料中反映的具体问题,一味的照搬教材的理论措施,结果丢分非常严重。这道题警示学生,高考题肩负“服务选拔”的功能,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而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记忆,因此如果试题让你联想到大段教材内容而不需要思考时,千万要留个心眼。
这类试题一般材料信息比较丰富,而且包含有具体的成功的做法,让你归纳实现成功的措施,着重考查学生“提炼材料归纳措施的能力”,总体难度中等。区分学生能力的考点在于,一方面要求考生进行相应的“关键词转化”才可得分,而照抄材料语言不得分;另一方面试题答案虽然大部分来自材料提炼,但也存在显性明示和隐性暗示的区分,因而仍需重视提升。
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本题表面上看是原因类试题,其实质是让归纳该节目因采取了哪些措施才得以成功的,依旧是措施类题目。本题学生基本能从材料的做法中提炼出两个得分点,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运用,增强了节目的效果;但大部分同学未能提炼出隐性的知识点,如①从内容上,该节目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②从性质上,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善向美,导致丢分一半。因此,此类措施类试题虽然考查归纳思维,相较于演绎思维的难度更小,但想要得高分甚至满分,依旧需要长期刻意练习以提高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这类试题的材料信息可多可少,但根据设问范围和主体暗示,对应教材的相关措施,则依据教材的措施演绎答案,尤其是哲学类试题适用。然而,实际答题中要具体题目具体分析,主观题答案的来源往往是多元化的,来自于设问的挖掘、材料的提炼、教材的调用、生活时政常识,其中教材知识只是一个来源,切不可全部照搬教材,而应有选择性的调用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如2018年全国Ⅱ卷文化题: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本题设问中直接明示“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对应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教材内容,因而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顺利拿到教材基本分。然而,对于杂交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文化自信的材料分析过程,较少学生逻辑清晰地论证分析而导致丢分。同样的情况是,2017年全国Ⅰ卷哲学题: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人民为中心。大部分同学根据设问规定的范围,顺利答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但却难以具体论证分析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演绎分析能力是学生最大的软肋,需要教师在教学备考中,循序渐进的培养,也可借鉴武汉中心组的方法,即概念置换法和代入法。
从目前看,高考措施类试题没有哪道题是完全脱离教材、材料的暗示,完全依托学生的生活常识提出解决措施,但也没有哪道题的答案是违背生活常识的。进一步发现,学生最难命中的答案往往是符合生活常识,却在材料中暗示不明显的要点。
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经济题:上述材料反映的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面对?对于企业该如何面对,学生一般能答出提高质量、自主创新、培育品牌等要点,但极少学生想到让消费者留在国内购买消费品,要满足部分消费者的求实心理,即降低商品成本,提高商品的性价比,满足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显而易见的生活购物心理,却在高考中少有人想到,这是为何?值得我们深思。同样的情况,2016年全国Ⅰ卷的文化题: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不要顾及所学教材知识,学生反而可能会答出 “自己不造谣不传谣,与传播谣言的人做斗争,而且自己要积极主动宣传英雄的事迹”这一符合生活常识的做法,然而题目要求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在文化教材,因为找不到教材理论依据而不敢答。对此,在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转变“教材本位”的观念,切不可凡是都照搬教材理论,而应从题目的实际出发。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勇敢的表达自己理性思考的成果,因为新高考非常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高考措施类主观题的答案选择不是碰运气,而是有“术”可循。“术”即做题的具体技术和方法,真正的高手能因时因题选择合适的“术”,真正的高手更能灵活运用多元思维方法答题。然而,古语云“凡学问者,皆有术、法、道三个层次。达于术者,达下乘也;达于道者,达上乘也。”如何透过多变的“术”通达政治学习之“道”,唯有在教学日常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乐趣,提升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把自主思考内化为一种学习习惯,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高考试题,这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备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