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9-07-31 07:24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9年4期
关键词:蛇毒习题糖尿病

广东

1.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效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所倡导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在既定目标下获得整合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堂的有效教学也有明确规定: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

2.高三生物课堂的无效教学现象

要使高三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比如:无效的课堂导入、无效的教学环节、无效的多媒体运用、无效的习题讲评以及无效的教师评价等等。其中最为明显的无效教学现象是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得其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成效差,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不善于对课堂有效教学进行归因分析,对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定位不准确,导致备考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做了许多无用功。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高三生物课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显得尤为重要。

3.课堂有效教学的共同特点

3.1 名师专著中的课堂有效教学(见表1)

表1 部分名师专著中的课堂有效教学特点归纳

3.2 课堂有效教学的共同特点

笔者根据表1,再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观摩过的几十节省、市级及以上优质研讨课、展示课等,总结出“有效教学”应具备的5个教学要素:(1)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多样化教学;(3)注重效益、效率和效果;(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5)学生学有所获,有进步或发展。

4.高三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4.1 有效的课堂导入设计

美国教育家哈曼曾经说过:“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如果教师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投入适当的时间,设计有效的课堂导入,也未尝不可。如在进行人教版教材必修3“免疫调节”这一专题复习时,笔者以两个具有启发性的案例作为课堂导入,有效地开启本专题的复习。

案例1:王某春游时不慎被毒蛇咬伤,朋友赶来打死毒蛇并准备把王某送往医院抢救。此时,一位路人善意提醒他们要将那条死了的毒蛇一同带去医院。到医院后,医生果然问起是否抓到咬伤王某的毒蛇。经鉴定,那是一条蝮蛇,毒性十分强,医生很快给王某注射了抗蝮蛇蛇毒的血清,挽救了王某的性命。

案例2:何某被毒蛇咬伤,但没有抓住毒蛇,也不清楚咬他的是一条什么毒蛇。结果辗转了几家医院都没有找到治疗他所中蛇毒的血清,最后,终于在一家大医院找到了多价抗蛇毒血清,才挽救了他的性命。

以上两个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王某和何某均被毒蛇所咬,不同的是,王某抓到了咬伤他的毒蛇,而何某没有。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导入,笔者抛给学生复习这一专题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抗蛇毒血清是否属于抗体类的物质?(2)注射抗蛇毒血清与我们平常去医院注射的疫苗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王某注射的是“抗蝮蛇蛇毒的血清”,而何某用的却是“多价抗蛇毒血清”,两种抗蛇毒血清有何区别?(4)如何制作多价抗蛇毒血清?……通过这两个案例使学生不仅被吸引到本专题的复习当中,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学习。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为整个课堂教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也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创造了条件。

4.2 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问题式教学”“发现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三种。具体采用哪一种模式,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型和课例进行设计。比如:在讲授“育种方式”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载体,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将本节课所要讲述的具体概念和事实转化为“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进行驱动教学。笔者以“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作用”一节课上教学环节的问题驱动与活动设计为例(见图1),来展示“问题式教学”这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图1 “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作用”教学环节的问题驱动与活动设计

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四个问题,都是学生熟知的情境,但如何通过熟知的情境去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呢?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应采取哪种方案去解决,同时以图解的形式展示方案,最后教师再对学生展示的方案做出评价。可见,选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掌握课程预设目标,打造新型课堂教学的目的。

4.3 有效的习题精讲设计

课堂上强调习题的精讲,是为了避免浮于表面的低效和无效探究。对于高三习题的练习和讲评,教师要紧紧围绕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进行精讲和拓展,针对高频考点进行深挖和探究;对于容易被用于命题的考点,更要清楚地明白它在高考中会怎么考、考什么、如何考高分。只有把大方向弄清楚了,教师才能对习题进行有效地筛选,从而进一步做出有效的讲评。因此,对于课堂上习题的设置和讲评,教师需要做到:练习有“方”,讲解有“度”。笔者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经典案例“血糖调节”为例,做一个有效的习题精讲设计。

【例1】最新研究发现吃葡萄柚有助于治疗糖尿病。葡萄柚含有的抗氧化剂柚柑配基对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效果可与广泛使用的两种Ⅱ型糖尿病药物相媲美,请回答:

(1)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并不低,说明胰岛 B 细胞对________和________(填信号分子)的刺激是敏感的。据此分析,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目中所述的柚柑配基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明显,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图2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请回答:

研究发现某抗原的结构酷似胰岛B细胞膜的某结构,则因该抗原刺激机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攻击胰岛B细胞而导致的糖尿病属于_____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

图2

【例3】糖尿病病因有多种,图3是由三种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糖尿病的模式图。图3中③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_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图3

【分析】例1第(2)小题主要考查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由于题目综合性较大,从笔者任教的两个实验班学生作答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不甚理想。本题的正确率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答中要点。由(1)可知,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因为胰岛素的缺乏,但具体的发病机理,学生可能不清楚。为此,笔者引入例2、例3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精讲。例2以图示的形式说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例3的图示和问题则进一步阐明Ⅱ型糖尿病还可能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所结合。再回到例1的第(2)小题,答案就很明显了,即“提高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由此可见,课堂习题讲评是否有效,关键看设计的题目是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否有利于学生厘清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能达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4.4 有效的知识网络设计

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于“少而精”的思想,强调课堂教学的其中一个关注点就是应聚焦发展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而运用概念图构建核心概念,就是课堂上对知识网络进行构建的一个有效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具有一定层级关系的概念或知识,以概念图解的形式进行整理,利用概念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使之概括化、网络化,使学生学会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实现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重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图4所示概念图。

图4

显然,图4中还有部分概念是并未完善的(课前预设),需要教师在讲授完本节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和核心概念进行重构。这样,学生经过亲身思考、处理与完善概念图后,就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掌握概念间的层级与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经过此途径,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又达到了提升课堂复习效率的目的。

4.5 有效地设计教材研读

生物与理综的另外两门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识记的内容多,文字书写较多,且答题中有较多题空需要整合教材语言进行作答。由于高考中有部分试题是直接考查考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识记,故教师在复习时要更多地回归教材,注重对教材的研读。为此,笔者设计了“三遍阅读法”,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有效地研读。

首先,要求学生将教材读“厚”——做到“全扫描,无死角”。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用的信息,找到教材中可能成为高考命题切入点的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本节聚焦”“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技能训练”和“拓展题”等栏目不能忽视,因为里面蕴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等内容,高考试题以此为背景进行考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高考试题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

其次,要求学生将教材读“薄”——即“细化知识考点,构建专题网络”。结合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新课标全国卷比较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考查,其中有部分试题源于教材。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9题中的“协同进化”“收割理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分解者细胞呼吸的过程”等内容,均直接来源于人教版必修教材;再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8题涉及的博耶(H·Boyer)和科恩(S·Cohen)的重组DNA表达实验及实验意义,也是来源于人教版教材选修3扉页中的“科学探索之路”。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很多知识内容都是教材相应知识的细化,但由于其分布在不同章节,会有繁、散、乱的特点,这时更需要教师理清思路,把细化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构建,逐步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如以细胞、代谢、蛋白质、基因、育种、遗传病等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迁移、归纳、整合和拓展,把零散的知识进行有效构建。

最后,要求学生将教材读“精”——“剥茧抽丝,紧扣主干”。具体为让学生找出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中的高频考点,然后认真对照教材相应章节进行有效研读,这样才会理顺教材思路,抓住知识主干。笔者通过分析近五年全国卷的试题发现,每年均有涉及的知识点有4个,它们分别是“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种群和群落”;而近五年有四年均考查的知识点有3个,它们分别是“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些知识点既是教材的重要内容,又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学生必需牢牢把握,多读多看,才能领悟教材的精髓所在。可见,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资源,它既是高考试题的源头所在,又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教师只有有效地设计教材研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做到有效教学。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讲授生物教材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蛇毒习题糖尿病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注射蛇毒却不死的人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身家50亿的精神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