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全军
谈经典书法的临摹与传承,人们就会想到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他的草书代表作品《十七帖》等。一谈到以上王羲之名帖的临摹和创作,常听到有人说王字不好写,初学不宜临习《兰亭序》,更有人称初学不宜学王羲之书法等。
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法的束缚,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书法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尤其行草书对后世影响更大。
由于王羲之距我们时代过于久远,其书法真迹唐朝以后基本佚散殆尽。流传下来的有关王羲之的行草书书法字帖只有唐代摹本,如冯承素摹《兰亭序》神龙本,尺牍类摹本帖有《姨母帖》《远宦帖》《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哀祸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游目帖》《上虞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这类摹本法帖是通过响搨的方法制作的,是最接近王羲之原作的,可谓是下真迹一等。由于采用了响搨双钩填墨法,失去了墨法的自然书写性,从一定程度上讲,字法结构得到了准确的继承,笔法基本上得到了体现,丧失了墨法,没有墨段的自然书写性。刻帖拓本可分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碑》《欧阳询临而后人上石的定武本兰亭序》等。唐人临王羲之法帖本,如《禇遂良临兰亭序》《唐人临王羲之残纸》等。
通过研究《兰亭序》摹本、临本、刻本三个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法帖,我们从书法的三大要素笔法、字法、章法來比较,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尽可能地忠实了原作,字法结构和章法结构精准,惟妙惟肖。由于采用了填墨的方法,笔法的书写性弱化了,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不是很明显,不过由于勾勒得比较精细,用笔依稀可见,只是墨法未能得以体现。褚遂良临本与摹本相比,强化了书写性,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清晰可见,字法结构与章法结构与原作有了一些出入,由于是墨迹本,墨法得以体现。《定武兰亭序》的不足就更加明显了,《定武兰亭序》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真定县),故而得名。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此刻帖拓本浑朴、敦厚。由于是经过了临摹和锲刻上石两个环节,字法、笔法、章法与原作的出入已格外明显,更谈不上墨法的体现了。
以《远宦帖》唐摹本和宋拓本部分字做对比,如“分”字在唐摹本里转折微妙,提按变化大;但宋刻本就比较直接。如“不”字,勾摹本具有空中反转之势,刻本则直接连下来。将《十七帖》宋刻本反白处理后,能看出尚有连带关系,但与唐摹本相比,这种连带关系就相对减弱了。而且宋刻本把唐摹本里许多逆势的连带改成了顺势的。刻本中同时将笔画简化,变为中锋。虽然从流畅角度讲,刻本大多变成顺连,在视觉走向上更直接,更显流畅。但唐摹本空间变化多,顺势、逆势交汇变化,势的走向更宽远。另外,淳化阁帖中的《远宦帖》则与前两种相去甚远,连章法都不同了。由此可见,唐人响搨摹本比宋人木刻本更加忠实或靠近原作,可信度更高。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长安弘福寺僧人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行书遗墨中集字,将唐太宗为玄奘法师取经之事所作的《圣教序》、太子李治所作的《圣教记》、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以及太宗答、太子笺答等五部分内容集字而成,全文共1904字,怀仁经二十四年之久,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此碑广采王字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也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教序》是从王羲之书迹中遴选合成的,亦可代表王羲之书法的精华,可称王字石刻中的典范。明代王世贞评说:“备极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
综上所述,王羲之行草书法帖种类与版本纷繁,且各有优劣。学习王羲之行草书书法时,我个人认为应从学书者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自身所需或不足,结合各个法帖的特点,定位学习的阶段,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即结合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和不同法帖的特点来选择,做到理性分析。具体地讲,一是用摹本法帖,通过分析解读,侧重学习和掌握王字行草书用笔的笔法,用《兰亭序》摹本、尺牍摹本来提高用笔技巧。二是用多字数刻本法帖,通过多临帖和强记忆来熟谙字法结构,结合《圣教序》字数多、结构规律多变等特点来熟记字法结构。三是用风格各异,特点独具的尺牍,侧重章法的临习和掌握,用《十七帖》和尺牍来学习和掌握章法。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西县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