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
古人云:“鸡者,吉也。”“鸡”与“吉”谐音,因此又被视为吉祥之禽。在中国画中,鸡的题材有着大吉大利、吉祥如意、金鸡报晓、雄鸡报捷、金鸡迎春、吉祥多子、公(功)鸣(名)富贵、闻鸡起舞等等吉祥寓意,受历代画家的喜爱。张海老师的花鸟画涉猎广泛,竹石梅兰,鱼虫花鸟,藤萝野果,无不成为其笔下之物。而我最看好的还是他画的鸡。
怎样在花鸟画中将时代气息与个人感受相交融?怎样在水墨画中强化色彩感觉又保持民族的审美习惯?这是张海老师一直探索和追求的课题或者说目标。张海的花鸟画诗境新开,构图饱满,具有色墨辉映的视觉张力和热烈的生命激情,题材上尤其喜欢文人画中常见的石、梅、竹、菊等,传递出一种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礼赞。配以张海老师画的鸡,更是浓艳腴润、动静结合、味厚意远、意趣盎然。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无论是建筑,还是花鸟,要想让自己的画出彩,都必须依赖于观察写生。如同作家需要进行采风一样。但写生和采风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沉下心去,耐心而仔细地观察。而对于作家来说,需要捕捉到打动人心的故事;对于画家来说,需要捕捉到一個触动心灵的画面。
画家要想画出心系之物,就必须“胸有乾坤”,就必须“胸有成竹”。张海老师为了画“鸡”,每天“闻鸡起舞”,旦夕揣摩。因此画出来的鸡,无不生机盎然,形神兼备。如《富贵吉祥满华堂》中的公鸡、母鸡、小鸡,其乐融融,趣味横生。或立或卧,冠红颈白,黑羽黄爪,眼睛炯炯有神,姿态威武,神采飞扬。小鸡“搔首弄姿”,觅食嬉戏,成双成对,童趣盎然。
要画好画,一方面要注重 “外师造化”,这样才能“中得心源”。 张海常到乡间观察鸡的行走、觅食、打架、休息的神态,“外师造化”“师法自然”。另一方面要注重“师法古人”,张海曾遍临任伯年、徐悲鸿、王雪涛、张书斾、张世简、萧朗等画鸡名家的作品,从名家作品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如从《报春图》中就可以看见名家大师的影子。《雄姿》里的公鸡,虽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但却威严浑厚,作者选取的角度刁钻,刻画回首怒目的神态、圆睁犀利的眼神,描绘抓铁留痕的细节、威武不屈的精神,笔精墨妙,丰茂拙朴。
鸡乃德禽,借鸡抒怀
张海老师以观察写生入手,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将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从不服输、积极向上的个性风格和时代艺术特征。
鸡作为我国的生肖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载,中国人驯化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早有明证。此外,甲骨文中已有“鸡”字的出现。《太平御览》中也作“黄帝之时,以凤为鸡”。所以说鸡是中华文明的早期产物之一。
按中国古代传统说法,鸡有五德,文、武、勇、仁、信,即头戴冠者,文也;足缚矩者,武也;遇敌敢斗者,勇也;有食相告者,仁也;司晨不失者,信也。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出自《诗经·郑风》中的这一名句,表现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保持高尚的气节与操守。明代的画家唐寅在他的《画鸡》中更是兼工带写般地用语言画出了一只活脱脱、神采飞扬的鸡来:“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由上可以看出,鸡是炎黄子孙勤劳、不屈、奋进的精神的象征。张海老师致力于借鸡抒怀,托物言志,表现感悟,构造诗境,表达真实而强烈的情感。
大笔大墨,田园风趣
中国画传统是一个发展着的艺术体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积极而有创造性地融入西方艺术的有益因素,向着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方向前行。张海老师围绕着创造富有生命精神和时代氛围的新诗境,以意蕴的提升、构图的精巧、笔墨的个性、色彩的强化、视觉的冲击力,拓宽着传统的内涵,表现着当代人的新感受。
张海老师的画语言丰富,表现力强,他的鸡属于小写意,有工有写,工写融合。写从工出,有大写意的凝练酣畅,自然天成,也有工笔画的具体描写,精益求精。大笔大墨与精细描写的对比,既增强了画面的分量,又刻画入微,表现了不同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艺术语言上,他继承了传统写意花鸟“立象以尽意”的意向性,又强化了描绘的具体性,避免了意象的空泛。
张海老师继承发扬了花鸟画礼赞生命的传统,在传统花鸟之上更多了田野气息,多了阳光雨露下的生机。他的花鸟和鸡,都围绕乡情和野趣。
张海老师的花鸟画,往往把所画之物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把花鸟世界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把鸡的精神和民族精神联系起来,着力于扩大花鸟画的精神容量与思想内涵,特别是鸡的神态,大多动静结合,若有所思,引发人反思历史,激励人奋发向上,鼓舞人振奋精神,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发挥了花鸟画“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
张海简介:
张海,笔名百川。1974年8月出生于贵州普定。酷爱写作和花鸟画,特别是对画鸡情有独钟,曾遍临任伯年、徐悲鸿、王雪涛、张书斾、张世简、萧朗等画鸡名家的作品,从名家作品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注重“外师造化”,常到乡间观察鸡的行走、觅食、打架、休息等形态。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并在“中国兰州网”书画栏目开辟赏析专栏。
现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