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柳艳
[摘 要]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生产、生活及实践中创造出来,通过世代口耳相传保存下来的民间口传文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民族语言传承,而对人口较少、其民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的少数民族而言,语言的濒危则意味着其口传文化的遗失。以广西西林文雅村仡佬族为例,分析其口传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困境,并提出传承对策。
[关 键 词]口传文化;传承;困境;对策
我国的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均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几乎每个民族均有形式丰富多彩的口传文化,如神话、故事、传说、歌谣、史诗、风俗、谜语、熟语等。口传文化是研究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的重要载体,具有社会功能、信息承载功能、教育功能、多重调节功能等。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纷纷开始收集、记录、保存、研究少数民族口传文化,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口传文化做出了贡献。在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研究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有少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的口传文化正在遗失。
一、广西西林文雅村仡佬族语言使用现状
广西西林文雅村仡佬族使用的语言为俫语。俫语是我国一种极为珍贵的语言品种,目前该语言的使用人口约600人,属于典型的濒危语言。
二、广西西林文雅村仡佬族口传文化传承困境
文雅村仡佬族使用的俫语虽属于濒危语言,但并没有出现断代传承现象,孩童在家庭内部仍能使用俫语。但在记录、收集该地口传文化时却困难重重,无法收集到完整的口传文化信息,使对该民族口传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工作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息遗忘
对口传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调研,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等以收集相关口传文化如故事、传说、歌谣、祭祀辞、风俗、熟语等,进而能够永久保存,让其子孙后代了解、掌握并继续传承,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宝库增添光彩。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少有人能记录一个完整的故事、传说或者神话等,歌谣、祭祀辞已无人掌握,熟语、暗语等则需多人相互提醒偶有启发,对于生活中较少使用到的词汇亦是如此。
(二)信息表达困难
对口传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寻找合适的发音合作人,通过与其合作,将其能够记忆的口传文化口头表达出来,其过程为发音合作人使用自己的母语讲述,调研人员使用国际音标进行转写,并翻译成汉语,以达到保存、传播、研究、传承等目的。在把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需要发音合作人准确地将自己的母语翻译成汉语,但由于受社会生产力、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使用汉语水平有限,很难将其母语较为准确地翻译成汉语,发音合作人与调研工作人员难以进行顺利沟通,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受限。
三、广西西林文雅村仡佬族口传文化传承对策
(一)加强民族语言、口传文化的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民族语言的自觉意识和自信心、自豪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口传文化的遗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均需要帮助当地群众普及基本的语言知识,帮助他们认识到俫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化资源,是一种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只有群众自身愿意继续使用俫语,增强俫语的活力,这种语言才能延续下去。
(二)积极开展双语教育。教育与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口传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汉语水平,使他们能够准确表达思想,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另一方面,需要在青少年層面上加强母语学习,系统地学习民族语言、文化知识。此外,加强专门俫语人才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艺术、风俗、节日等民族文化的推广、保护及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饮食、衣着、生产工具、语言、歌谣、节日等。在家庭、学校、村寨公共活动场所等地方,通过传授民歌,讲述民间传说、故事,举办民俗活动、民歌比赛等途径,不仅可以让群众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还能让这些文化艺术、民族风俗代代相传。同时,家庭、学校、相关政府部门等要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锦芳.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2]李旭练. 俫语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王宪昭.论少数民族民间口传文化的功能[J]. 理论学刊,2009(2).
[4]于春梅,韩 晶.试析人口较少民族口传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J].理论观察,2015(2).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