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辰
笔者认为,要想治理静态交通拥堵,需要拿出“铁拳+绣花”的功夫:既要重拳打击有安全隐患的各类违法停车行为,也要在精细化管理、疏导上深挖潜力。
违法停车行为中,有几类安全隐患巨大、性质非常恶劣。例如,很多城市机场附近高速公路的应急车道公然被违停车辆变成停车场。为了省点停车费或时间,一些接人的车不进停车楼,在应急车道上停车等候。这种违法行为,不但占用生命通道,导致应急车道应不了急,在违停车辆低速并入行车道时,也极易引发连环恶性交通事故。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北京首都机场属地交警加大对应急车道违法停车的打击力度,对违停司机罚款200元扣6分。此外,北京交警配备的鹰眼执法终端也提高了执法效率和安全性。下一步,应当加大对应急车道违法停车行为的打击力度,彻底打掉违停人员的侥幸心理。
安全隐患较大的违法停车行为还包括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在路口停车,在勾画禁停黄色实线的路段停车,利用车衣遮挡号牌违法停车等,这些违停行为都需要交管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打击。未来,因违停车辆阻挡司机视线或违法占道引发交通事故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保险公司、车主、行人等追溯其连带赔偿责任。
在很多大城市,由于车位欠账太多,出现了市民购车后无处可停,夜间甚至白天公然违法占道停车的现象,引发民怨,也具有安全隐患。对此,相关部门应当下决心清理,确保城市道路通畅。实在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应视情况设置部分夜间收费占道停车位,但白天应当坚决执法清理违停车辆,确保道路通行能力不受影响。
缓解停车难,还要在精细化管理、疏导上深挖潜力。例如,对大城市医院、学校周边的静态交通拥堵,应当充分发挥移动网络优势,用好互联网+停车管理的力量,推广分时预约看病、分时接送学生。城市管理部门应当精细化摸排车位潜力,推广停车费支付电子化,将更多小区、单位白天或夜间空闲的停車位设为共享停车位。探索胡同停车自治管理,利用“单停单行”打通毛细血管微循环。
缓解停车难,必须用好市场的力量、科技的力量、管理的力量。例如,研究香港、东京等大都市停车产业的发展经验,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停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车位经营;在老旧小区、胡同周边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更多简易立体停车库;在大流量公交换乘站周边设置更多P+R停车场;鼓励新建更多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自动存取车智慧立体停车库等。只有这样,才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借助市场之手盘活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缓解停车难。
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比,目前国内大城市对停车的管理仍然存在不少制度设计死角,需要迎头赶上。例如,汽车发达国家城市停车位的种类分得很细:当地居民专用停车位、充电车辆车位、只允许短时间停放的车位、免费车位、收费车位等。不同的车位不能乱停,这需要城市管理者严格执法,确保静态交通秩序。
当前,城市路侧停车位电子收费成为趋势。但需要关注的是,有的城市推出的电子收费APP计费信息上传滞后,引发一些消费者不满。此外,随着中心城区停车费上涨,路侧停车费需要晒出一本明白账,并将收取的停车费更多补贴市民绿色出行,不能像过去一样,总是揣着一本糊涂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