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站位 助推政府主导共治
城市停车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建设与管理等诸多方面,关乎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治理停车乱、缓解停车难作为缓堵保畅的重要方面和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由常务副市长挂帅成立市交委会,各区县、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运行机制,为停车综合治理和缓堵保畅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顺机制,统筹管理道路空间。报请市政府批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西安市停车场管理办法》,明确交警作为全市停车场管理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占道车位审批设置、社会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备案管理等,实现了交警对城市道路空间的统筹管理。同时,将停车管理市级管辖权移交区级部门具体负责,通过事权下放、分级管理,充分保障交管部门在静态交通管理中的牵头作用。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停车设施。联合长安大学、市政设计院,参与编撰《陕西省停车场库设置与交通设计技术规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西安市占道停车位设置管理规定》《西安市社会停车场备案管理规定》等地方性规范文件,明确了8类停车泊位设置以及规格、颜色、编号、截至框、安全警示线等停车设施基本标准,确保停车管理有章可循,泊位设置更加精细。
优化格局,均衡分布停车需求。近年来,随着西咸新区交由西安市代管,西安加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稳步推进“三轴三带多中心多组团”等规划蓝图快速落地,城市骨架迅速拉大,老城区内客运场站、大型医院、政府机关、大型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等相继外迁,城市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停车需求分布日趋合理,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停车压力。
源头管控,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西安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已开通地铁线路4条,公交线路270条,施划公交专用道480公里,日均运力达700万人次,公交分担率56%。此外,为促进绿色出行,还创新使用彩色路面、地标符号、边缘线、发光斑马线等明确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路权,绿色出行的舒适度、吸引力逐步提高,有效降低了机动车出行比例,从源头上削减了停车需求。
统筹规划 建章立制保障共治
抓基础配建,保障刚性停车需求。西安交警支队报请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调整了《各类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在全市部署开展公共停车场建设3年行动(2018—2020),通过PPP项目、P+R地下停车场等模式,每年规划配建不少于15万个车位,安排3年新建车位48万个,每年新建公共停车位不少于2万个。严格落实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对停车配建分业态、分区域细化标准,对建设项目应配建停车场或配建停车场不达标的,以工程总造价的5%至10%给予重罚。
抓政策激励,大力发展停车产业。西安交警支队协调市政府印发《西安市公共停车场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单独立项的公共停车场和超配建泊位面积全额免缴城市配套费;公共停车场建设采取分区域每个泊位补助两千元至两万元。在积极的政策驱动下,2012年以来,全市共吸引社会资金四十多亿元,新增车位十万余个。
依法严管 勇于担当牵头共治
推行“路长制”,夯实管理责任。西安交警支队出台《推行“路长制”一路一策治理停车秩序的实施意见》,实行动态交通“网格化”勤务和静态交通“路长制”管理模式,将管理责任具体到民警、辅警,并与城管部门建立停车执法协作机制。
设立“严管区”,形成有效震慑。在中心城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和地段,设立停车严管区,对违法停车、“蹭停”等实行罚款加记分管理措施,形成了强大的执法威慑力。
科技驱动 数据引领推进共治
建立城市停車信息化管理平台。市级层面,由市建委搭建“全市停车信息平台”,目前已有效整合1389个停车场,共计8.6万个车位信息,为实现停车智慧管理、打击涉车案件奠定了数据基础。交管部门内部,自主开发停车业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路内车位设置、路外停车场备案、执法停车场存取、拖移车动态监管等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开展“点对点”违停警告提醒。依托“西安交警”微信公众号,拓展推出停车诱导、智慧提醒等服务功能,对前端设备抓拍的违法停车行为,第一时间向车主发送违法警告,并推送附近停车场信息。西安市还开通了微信自助挪车和114人工挪车服务,日均服务群众约1500人次。
搭建实时精准停车诱导服务体系。西安交警支队与市建委共享停车信息,实时掌握停车位分布、空闲状况及车辆出入信息,依托西安交警微信公众号为驾驶人提供车位查询、路径导航、收费标准等精准停车诱导服务,并通过全市主干道76块三级停车诱导屏实时发布车位信息,引导就近停车,促进车位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