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确认自我,再塑造自我

2019-07-30 07:01黄燕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确认塑造自我

摘  要: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中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对现代女性迈向人生新格局的自我塑造之路有着睿智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天黑前的夏天》中女性自我建构主题进行解读,再现了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碰撞、突破、升华的心路历程,认识到女性自我并不是寻找或找回所谓的既定成形的“真我”,而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自我;确认;塑造;建构

作者简介:黄燕(1987.1-),女,四川南江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她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里,创作风格多变、作品主题各异、风格鲜明又独特,给读者和批评家们带来了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批评视角,纵观莱辛的各创作时期的,就作品内容而言,女性生存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一直是莱辛思考与探讨的热点。

《天黑前的夏天》(1973)是莱辛在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自问世以来,就以其典型的妇女题材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小说的女主人公凯特·布朗是20世纪中年妇女的典型形象,莱辛笔下的凯特呈现了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中年妇女面对真实自我的纠结、突破与接纳。

一、女性自我的碰撞

女主人公凯特·布朗是一名45岁的英国中产阶级妇女,过着豪华无忧的物质生活,丈夫迈克尔·布朗是一名著名的神经科医生,经常出去开国际会议。凯特作为一名典型的贤妻良母多年来一直操持着家里的一切。1973年夏天,丈夫与孩子们都有外出安排,却没有一个人想带着凯特,她突然成了多余的人,陷入了不知何去何从的孤独失落境地,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一事无成。

莱辛认为“个人既是孤立的、无助、孤独的个体,又是有集体意识的社会人”,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角色就不可避免,女性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一生中不可能只有一个单一的角色定位,绝大部分女人必然要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女儿、爱人、妻子、母亲等,作为个体女性的“自我”与其社会角色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是相互构建的。“女儿”、“爱人”、“妻子”、“母亲”这些身份应该是女性个体在建构自我形象的要素,她们赋予女性自我主体以意义。

(一)自我认识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真真正正地撞上了“有些东西”、触及到边界了,往下没有边界,只有往上走。对凯特来说,这里的“有些东西”或边界就是1973年这个夏天:她这个贤妻良母“从六月到九月,将没有着落,连个自己的房间都没有。她感觉怪怪的,好像身上温暖的弊体之衣被剥光,如同一只待宰的牲畜”。

小说开头展示了一位近乎完美的迈克尔·布朗太太的形象:穿着打扮得体、行为举止优雅、有四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她标准的英国中产阶级豪宅的后园为丈夫和访客煮着咖啡。而实际上她的内心一直在想着心事,她回顾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婚姻生活,“她看到,她生活的特点就是—— 服从和适应他人”。凯特意识到“贤妻”、“良母”这些她二十五年来赖以建立自我感觉的角色已经消失了,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莱辛时而向读者展示凯特的外在活动,时而穿插她的主观感受和沉思,伴随着她的外在生活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生动了呈现了一个复杂的、分裂的凯特:少女凯特、中年凯特、母亲凯特、布朗太太、自我反思而又聪明的凯特。这些“凯特们”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碰撞:有时,布朗太太批判着中年凯特;有时,聪明的凯特审视着母亲凯特,这个在孩子们成年开始就感觉空虚寂寞的母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凯特—— 一直没有机会出场的“自我”,静静地远离舞台,看着多为滑稽可笑的表演。凯特纠结于中又无法在这些“凯特们”中确定真我,亦无法在这些多样身份中找到平衡。

(二)自我发掘

在审视了自己的处境后,凯特终于走出家庭来到“全球食品组织”担任翻译及后面的会议安排组织工作。在工作期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她都是有求必应、温文尔雅、人见人爱的凯特·布朗,还与比自己年轻的杰弗里发生了一段邂逅并一同前往西班牙旅行。但同时,那个自我反思的凯特一直如影随形,通过穿插的回忆,在这个持续的思考的过程中,她开始明白:她在组织中工作能得到快速提升即从翻译转向万能的办会组织者是由于她非常擅长提供安慰、温暖和同情,这些得益于她二十多年来贤妻良母人设;那个年轻、自信、勇敢的少女凯特,在岁月的打磨下变成了长年生活在孩子及丈夫需求的时间表里的布朗太太,凯特忽视了自身对爱、关怀及温暖的需求。

在伦敦的酒店里,凯特被一场不知所以然的大病折磨了半个月,初愈后的凯特渴望回到家看一下,就像看自己以前的生活一样,但是没有一个邻居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玛丽都没有认出她,昔日高贵体面的布朗太太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流浪汉。但是,凯特却感到“松了一口气,简直高兴极了,好像摆脱了什么东西似的”,她恍然大悟,她开始打扮的怪模怪样的去戏院看戏、在餐馆用餐时故意打翻水杯来获取注意,她想到舞台上变化多端、无一雷同的演员们,而“她,凯特布朗,迈克尔的妻子,却允许自己当了三十年苗条浑圆的红发女人,善解人意的褐眼妹”,她恍然大悟:她一直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得可怕的范围里。

在莫林身上,凯特更清楚明白:她业已失去的东西——想做就做的勇气。她决定至少以后的几个星期里不去理睬那些需要、责任和压力,对于饭馆服务员的忽视,她甚至在离开饭馆时做了以前从未有过地传达出一个女子轻蔑地“哼”的甩裙摆的举动。此时,凯特又觉得自己“变得非常幼稚,老是需要别人哄”,这样一个意识到自身也是需要爱、关怀及温暖的凯特,在昔日富有爱心的全能家庭安慰者布朗太太看来,确是非常幼稚。

二、自我突破、升华

生命个体在每一个阶段经过心灵活动即思考之后,能自我接纳、自我负责,从而实现自我突破、超越,以更高层次的成熟感、完整感继续生存,这就是塑造自我。根本没有什么既定成形的“真正自我”,“自我”是不断地在自我碰撞、突破、升华中产生的,自我不是寻找或是找回所谓的“真我”,自我建构是需要持续地审视,同时持续地突破、升华,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能登上一座新的高山,能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风景。

1973年这个夏天,凯特·布朗经历了一场持续的自我碰撞、突破的心理旅程,重拾了她那几近遗忘的那部分勇气、自信,她意识到“多年来为了让家人接受她, 她自己的梦想一直被埋葬”,她为了顾全“社会性的凯特们”而忽略的那部分自我,她决定“放任情绪的变化”:她可以穿着凸现玲珑身形的黑裙,用头巾将头发夸张地扎起,故意扭着腰肢,款步走过建筑工人们面前,引起骚动,也可以穿得像个 平淡无奇老妇女,能在性感尤物和隐形妇人之间轻松自如的角色切换。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之后,凯特可以在跟莫琳的闲聊中勇敢地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前她“认为自己、家庭,以及丈夫都生活在一张自欺欺人的可恶的网中”,而现在她的想法逐渐变了:她觉得“人们穷尽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的想法、感受……结果都是扯淡”,她觉得过去“好像把自己分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分给家人的,以前是这样分配的。过去是的。都结束了”。

凯特结束旅程回到家中,她重新踏入了社会性“自我”们的同时也决心要保护自我,这样的凯特既承担起了对他人的社会责任,也承担了对自身的责任,凯特通过持续的自我审视、自我突破,对作为女性个体的自我有了更好的确认,后决定遵从内心、放任情绪、保护自我,这践行这些的过程实质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由此,凯特展现了一个更圆满、更具包容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萊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王丽丽. 多丽丝·莱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7.

[3]陈玲.分裂即拯救——评多丽丝·莱辛的《天黑前的夏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4).

猜你喜欢
确认塑造自我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新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问题研究
民用飞机电源系统需求确认初探
成长中的“自我”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