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
摘 要:董仲舒身兼“儒”、“士”两重身份。二者往往一体两面,难分彼此。事实上,“儒”与权力之密切关系,不发源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后,而应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儒”的本义是“方术之士”。
关键词:董仲舒;儒;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1
“士”的称呼在《史记》和《汉书》中十分普遍。汉代提到“士”主要指的无爵位的平民,但他们通常掌握一技之长。如“方士”、“辩士”、“议士”、“文学之士”、“儒士”等。他们与统治阶级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隔离,“士”往往在汉初凭借特定的才能跃升为有爵禄的公侯或卿大夫。《汉书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1]
武帝时儒者代表即董仲舒与公孙弘。与公孙弘相比,董仲舒在《汉书》中的生平记载极少且都是正面化的。从文学的角度讲,人物塑造远不如公孙弘立体。班固赞语中则流露出反对过高评价董仲舒的倾向。《汉书》引刘歆语:“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奋,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筦燕弗及,伊吕不加,过矣。”班固以“士”的标准评价董子,认为其政治建树不足。
而班马对公孙弘则有“曲学阿世”之讥。以《史记》一处记载为例:“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時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2]《汉书》也载:“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3]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反而激化了学与禄的矛盾。
“儒”字本义为方术之士。《甲骨文字典》中释义:“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为濡之初文……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需沐浴斋戒,以致诚敬……”可见,“儒”字的产生与宗教密切相关。掌祭祀之巫熟知礼乐祭祀形制,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立足人事阐释典籍,对巫鬼之事敬而远之。因此,“儒”就从方士中独立出来。与原始社会的方士一样,儒保留了注重礼制的特点。祭祀与礼制都属于润色鸿业一类,这就与后世“文学”的作用一致了。在《史记》与《汉书》中经常把“文学”“儒”两词并举,《史记》中尤多。如《史记孝武本纪》:“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封禅书》:“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学。”《太史公自序》:“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再如《汉书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张汤传》:“而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弘数称其美。”此处“文学之士”即儒士。司马相如、杨雄一类是不称“文学之士”的。
儒家学术在汉代时主要分为六大门类:诗、书、礼、乐、易、春秋。武帝以后,《春秋》与《易》对思想政治领域的影响力最大。考察《汉书艺文志》可知,六艺共一百三家,三千余篇。而独《春秋》类就有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之多。两种典籍是汉代“大一统”和“究天人之际”思想的直接来源。董仲舒与公孙弘皆以治《春秋》成为当时显儒。《汉书》:“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4]此外,《春秋》在司法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后汉书应劭传》:“故胶西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5]廷尉是国家司法体系的最高长官。《汉书五行志上》:“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于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6]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载:“《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
董仲舒可谓比较纯粹的儒家学者,景帝时即为博士,直至武帝时两相诸侯王,中间还担任过中大夫,总共不超过10年。此外,“博士”与“大夫”在汉代都属于掌问对谏议的官员,有俸。
董子担任中大夫在太初元年以前,因此俸禄应该在千石之下。同时,“大夫”一词当时可以作为议政者的统称,不必特指该类官职。《汉书》中武帝层曾对公孙弘、董仲舒、贾谊、东方朔等人称“大夫”。司马公对董仲舒的评价极高:“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7]他是汉代公认的儒学执牛耳者,成为后儒师法的对象。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他学问精深,精于辩论;其二是政治生涯短暂,没有污点。
综上,董仲舒主要以治儒家典籍名显当世,当时称“文学之士”或“儒”,尤精研《公羊春秋》,辩才无碍。“儒”是从“方术之士”中脱离出来的,又因其注重礼制祭祀等润色鸿业之事被称为“文学之士”。董仲舒在担任博士官与中大夫时充当着国事顾问的角色,“不治而议论”。
注释: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59页。
[2](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3794页。
[3]《汉书》,第2525页。
[4]《汉书》,第3593页。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后汉书》卷四十八《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612页。
[6]《汉书》,第1333页。
[7]《史记》,第37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