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学前教师工作坊的模式探究

2019-07-30 05:38李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数据

李佳

摘 要:幼有所育是民生事业之首,办好学前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师工作坊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打造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学前教师工作坊理论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工作实践中瓶颈的分析,思考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优势,从当前教师工作坊的数据研究的基础成果上出发,借助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提出学前教师工作坊在大数据背景下系统优化措施,构建系统化的创新运作模型。

关键词:教师工作坊;大数据;学前教育;线上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6-0028-03

一、学前教师工作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项民生事业之首,办好学前教育也是2018年备受瞩目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学前教育不断发展。随着第一、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持续推进,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6年底,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77.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五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但不可否认,学前教育仍面临整体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幼教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专任教师缺额大、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发展学前教育首先要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教育部围绕学前教育将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然而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首先学前教育师资总体短缺,且城与乡、公办与民办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专业教师比较集中城市和县城的公办幼儿园、乡镇及民办幼儿园师资素质普遍较低。其次,教师受训机会不均、培训效果不佳。幼儿教师培训机会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新手教师和园长等高级教师群体中,对于处于一般普通教师的培训机会极少;且培训在设计上缺乏过程性监测和阶段性反馈,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效益低。最后,教师教育资源少且流通不畅。教师教育的优质课程是教师自主学习和提升的有效载体。贫困县地区因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民办幼儿园培训经费无保障,教师较难接触到优质的学前教育专家资源和课程资源。

2.学前教师工作坊助力师训发展

针对以上有关幼儿教师培训的困难与问题,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开展学前教师工作坊研修是创新幼儿园师训模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学前教师工作坊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打造幼儿园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信息采集与数据的监控与分析,实现培训过程从“非量化”到“可量化”,培训管理从“不可见”到“可视化”,培训模式从“大众化”到“个性化”,培训决策从“经验化”到“科学化”,培训评价从“单一化”到“综合化”的改变,从而增强對贫困县地区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把握,并提高贫困县地区幼儿教师培训引领的前瞻性。

笔者所属的师训项目团队正是基于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组织贫困县教师开展教师工作坊学习,并在大数据的背景与思维模式下开展福建省贫困县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的实践研究,针对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和优化的研究设想。

二、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指南指出,培训机构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为各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教师工作坊是指聚焦于主题或者问题, 通过共同探讨, 在合作学习共同体中逐渐提升参与者能力和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1]。当前教师工作坊已成为培训的常态。

1.学前教师工作坊研究有待丰富

当前相关研究的方向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模式研究、资源建设研究、应用研究、策略研究、相关技术研究六大类,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居多,应用模式、资源建设、策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较少[2]。同时,在教师工作坊主题下涉及学前教师的研究仅3篇,其中两篇是有效性研究,付琳(2015)、李思源(2017)以“国培计划”的个案培训班为例,得出教师工作坊研修对参训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相当的正面效果[3]。另一篇基于认知学徒视域下的工作坊研修模式思考。巢世清(2017)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幼儿评价”专题为例设计了工作坊研修方案。可见,学前教师工作坊的研究数量少,视角单一,研究缺乏系统深入性和实践推广度。

2.学前教师工作坊的实践瓶颈

在学前教师工作坊的实际组织工作中,学前教师普遍存在周期性的个体学习懈怠,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结构较为松散,知识共享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交互网络结构稀疏、交互内容紧密度低、联结性少、整合度弱,此外交互的实践导向性较弱,缺乏问题的针对性和结果的指导性。从教师工作坊系统自身出发,其功能性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工作坊平台缺乏学员的需求预测与识别,在研修干预方面错失了重要时机,在过程中缺少及时而科学引导与支持,最后考评被无形弱化,无法给到学员客观评价和正面的激励,从而导致整体研修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工作坊的数据特征和发展方向

1.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优势

相较实体组织,网络研修下的教师工作坊在数据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其一,网络研修环境下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海量积累研修过程中的信息;其二,网络研修环境下的数据完整全面,可以做到个体的研修轨迹的全程记录和还原;其三,网络研修环境下记录的数据信息多维立体,可以在时间点和时间段内进行多元截取和组合,充分挖掘数据价值。

2.教师工作坊的数据资源有待整合

当前有少量的研究关注到了教师工作坊的数据价值,并应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修规律探究及提出改进建议。例如,黄庆玲(2017)分析工作坊讨论深度的影响因素;刘清堂等(2016)关注工作坊中用户参与行为背后的情感因素;张思等(2015)、马晓能等(2017)研究教师共享知识行为的差异,提供交互建议;刘清堂等(2017)分析用户投入行为;何皓怡等(2018)提出了一种教师工作坊中学员话题挖掘方法。这些研究为教师工作坊在大数据背景下系统优化奠定了基础,因其不仅验证了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也为数据系统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但是就其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而言,还未突破个案研究的局限性。其次,当前有关教师工作坊在数据基础上的改进策略还缺乏系统性,大多是聚焦教师工作坊中某一个方面或环节的优化建议。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大数据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