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平
碑刻是不可翻动的书,是书中的重量级。它以大石为纸,以刀为笔,以山水风云为封面,以日月星辰为封底。碑刻的预想读者指向不分世代的流动人群,那些为仁人志士立的石碑,常表达“永贻相质”的愿望,即将碑主的形象和精神永远留给后人。
每一座碑刻,都在宣示一种永恒的文化精神,是这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交代,凝固着未了的心愿。屹立在孔庙(或夫子庙、文庙)前面的石碑,首先会将赞词献给孔子。越南阮朝撰写的《重修荆门文庙碑铭并序》说:“大哉圣人,道德配乾坤,文章辉河汉。继往开来,师表万世。上自帝王,下至士庶,稽首肃容,瞻奉致敬。”这篇序特别强调对孔子的尊重,并非中国特有,立庙祭奠之举,海外亦有多例:“覃及海外,高丽、琉璃(球)、日本之地,亦皆清庭穆庙,荐洁告虔。”修建文庙、祭奠先圣也是汉文化圈较为普遍的文化现象,这在前近代已非罕有人知的事实。
文庙碑铭总要陈述儒学兴盛的历程,故不仅是儒学教育史料,亦是文化发展史料。碑铭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那些授命、筹划、实施立碑的人物加以彰显。这些人或为君王,或为贤臣,或为地方官,或为乡贤,所以考察儒学史,就不能不到山水之间去读一读这些碑铭。
《有明朝鲜国学新庙碑铭》
8世纪,新罗接受唐朝的孔子庙制度,在当时国立最高学府国学内设立孔子庙,高丽时代则设在开城国子监内,朝鲜李朝又改在汉城成均馆设孔子庙,称为文庙,其中央为大成殿,两翼分东庑、西庑,并祭孔子及其弟子十人、周敦颐、朱子,还有崔致远、郑梦周、李(李退溪)、李珥(李栗谷)等。各地也仿照成均馆,在官学“乡校”中设置祭孔堂。15世纪后,各地民间私塾书院林立,书院必设孔庙。书院成为当地乡里士林的据点,影响远及中央政治。著名的有陶山书院等。
《东文选》卷121收录卞李良《有明朝鲜国学新庙碑铭》为永乐七年(1409年),即李氏朝鲜太宗李芳远即位后九年,颂扬太祖李成桂从定都之初即以崇圣祀、兴儒术为先,又赞美太宗光绍先业,临政之暇,月乐观经史,每至夜分,手不释卷,以极格致诚正之学,以尽持守盈成之道。
碑铭以孔子赞开头:
于穆宣圣,应时而生。包羲迄周,集厥大成。自生民来,孰盛与京。赫哉崇祀,周于鲁天。矧曰箕封,礼义惟先,揖让俎豆,从古则然。
碑铭特别为朝鲜自古以来营建庙学、兴崇文教、超越他邦而自豪,认为这是朝鲜半岛重视儒教的传统:
夫自唐以来,际天蟠地,庙堂相望,崇祀不忒。矧吾东方,爰自古昔,俗尚礼义,服箕子八条之教,彝伦之叙,典章文物之备,侔拟中国。吾夫子盖尝有欲居之志矣。则营建庙学,兴崇文教,固非他邦之比也。
《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
日本最有名的是东京都汤岛圣堂,1690年建立,附属于昌平坂学问所。江户幕府将朱子学者林罗山在上野忍冈所创立的先圣殿移至汤岛(御茶水),作为日本的儒教学校,开始是以林家的学问所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最令人瞩目的孔子庙则在长崎。长崎是江户时代对外贸易的窗口,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由清政府与旅日华侨共同创建,其中立着孔子及七十二贤人的石像,并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历代博物馆”,展出中国的珍贵文物资料。另外,日本尚有足利学校(木县足利市)的圣庙、闲谷学校(冈山县备前市)的圣庙、多久圣庙(佐贺县多久市)等,均享有盛名。东北地区的长野县上伊那郡饭岛町田切的孔子庙,耸立着青铜孔子像,与当地蚕丝团体“龙水社”所立“山田织太郎”石碑一同接受祭祀。
最南端的孔子庙是冲绳县那霸市的至圣庙,1676年创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1975年重建。
程顺则《中山诗文集》载陈文雄《康熙庚子十月望后一日雪堂程大夫礼成归国,小诗篇奉送出都,并求教正》之四:
鹿毛笔秃富如林,
东望沧溟雅化深。
学校振兴官制备,
数篇著作尽君心。
学校官制,皆有成书,彬郁可观。
《中山诗文集》收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封正使,明史官汪楫《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同年册封副使林麟《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程顺则《新建启圣公祠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琉球国协理紫金大夫程顺则《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封副使徐葆光《琉球国新建儒学碑文》。
据册封副使林麟《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所记,自康熙八年,陪臣入贡中国,见夫学宫巍峨,布满天下,瞻慕感动,归而陈诸王前,度材命工,始兴圣庙。
《琉球国新建至圣庙记》:“今天子重道崇儒,常以兴教化、勤学校、考吏之殿最,于是职方版图,莫不以修学、新孔子庙为务,而琉球国,远在海东万里外,亦建至圣庙于国门之久米村。盖创始于康熙之十二年,立国以来之未有也。”
从册封副使的眼中看到的圣庙,“轮奂具美,丹黼黻。恍登堂而亲申如、夭如之容,缭以周垣,坚以甓,在列,如入室而闻金石丝竹之音。虽讲经肄业之舍,稍未有备,而规制弘阔,其与中国,亦几无以异焉”。
《重修荆门府文庙碑铭并序》
越南有顺化国子监、会安文庙、海阳文庙、安乐文庙等。
据推定成书于19世纪后半叶的《人物志》。时越南国势衰弱,沦为法国殖民地。书中编录越南历代人物26人,大都属历史人物,偶有传说人物如李翁仲者。其中收录的《重修荆门府文庙碑铭并序》记述了1752年范公重修荆门文庙的事迹。
碑铭提到柳宗元在柳州、欧阳修在襄州等都曾在丧乱之后对文庙加以葺旧兴新,以为这皆说明“未丧斯文,必生一代之英以主张乎斯道”。碑铭将重修文庙之举置于汉文化圈来观察,可谓“一眼看四方”,是统观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之观察法。
碑铭历数越南李、陈、阮三朝兴学立祀之事,说:“李、陈二朝,立国学,设像祀,将事惟谨。顾庙宇盛于京师,而州路未立。至阮朝顺天、绍平间,始命营镇路崇建庙殿,樽俎之仪,岁以春秋二丁,府县校官备礼拜谒。自是庠序满天下,而士自一命以上,皆得肃冠绅,捧俎豆,以瞻仰粹穆之容。”由此可知,李、陈二朝京师有国学与夫子庙,而地方上尚无庙祀,至阮朝顺天、绍平年间,地方已奉命崇修庙殿,每年春秋二季,府县官员均要备礼拜谒,学校已遍布各地。一命以上官员,均需参加隆重的祭孔活动。
碑铭称,荆门为京城之东,从来学校云蒸,为东路一大文会,由于战乱,文庙烬于火,唯基址尚存。太保海郡公范相公见之,喟然曰:“教基将坠,无以达圣神,昭人文,能兴起废,是责在吾。”乃议重建。不资于人,不取于民,不烦诸有司,而事以时就。《人物志》将此碑铭收入书中,似意在彰显“一代之英”在国势衰微之时,弘扬孔子之教,凝聚人心,提振民气。
越南学者邓青梨指出:孔孟学说中忠君、爱国、爱民思想在进入越南时,便被越南历史上有良知的、代表越南民族灵魂的儒学士大夫接受了,并且与越南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组成了爱国主义文学部分。《人物志》所录《重修荆门府文庙碑铭并序》所体现的这种期盼可谓“斯文救世”的儒教思维。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