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缘文化与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

2019-07-30 07:59王泉根
寻根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姓出生地张良

王泉根

“五缘文化”不是我的发明,也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只是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关于“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人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与研究方法,探讨张良本事及其研究的历史性与当代性。本文试图从五缘文化的视角,提出对张良研究的一些看法,希望有助于深化新时代对张良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缘分,缘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关系,如父子、夫妻、朋友、师生。缘分是人与人在无形中形成的联结,它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缘分的这种人际因缘性质,在以群体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中自然有着适宜其生长的土壤。中国文化强调家、族、宗、国,以家为中心,以群体为本位,重伦理,重人心的向善。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人权、个性、独立,以个体为本位,奉行的是个人主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关系来维持。因此,西方人际关系的契约原则很难理解东方式的缘分。

五缘文化正是建立在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以缘分为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上。因而,从五缘文化视角研究张良自然有着充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五缘文化吸取道家“六亲和睦”和儒家的“五伦”观念,五缘包括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

亲缘即宗族亲戚关系。亲缘有血亲和姻亲之别,包括父族、母族和妻族。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是以“父为子纲”为人伦核心的父系社会,建构起了以姓氏为标志结合起来的同父共祖的血亲人群,其组织形式就是同姓同宗的家庭、家祠、宗亲会等。

考察张良的亲缘文化,我们发现张良出生于张姓望族,《辞海》载“相传为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作为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在张姓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历史影响,是张姓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因而张姓的姓氏文化体系如郡望、堂号、堂联等,都与张良紧密相连。

张姓著名的堂联有:

齐家公艺;治国子房。

上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善于治家。下联典指汉初大臣张良,为刘邦谋士,佐其灭秦楚。汉朝建立,封留侯。

泉源在庭户;世界接人天。

此联出自陕西省留坝县紫柏山张良庙,移用为张姓堂联。

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

上联典指西汉张良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事。下联典指唐代张公艺以“忍”持家事。

地缘,即同一地域的邻里乡党关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出于同一地域的小同乡或大同乡,在讲究缘分与群体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自会产生一种亲和感与认同感,其常见的组织形式便是各种同乡会馆。具体到历史名人,地缘亲和与认同就会放大为“名人故里争夺”现象,也即普遍的群体心理潜意识中认同名人与自己有邻里乡党关系,是自己的小同乡或大同乡。其表现形式集中在名人的出生地与墓地的争夺上。张良的出生地与墓地历史上也存在着争议。张良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为颍川郡城父人(今河南宝丰),汉改名为父城;二为沛郡城父人(今安徽亳州)。

张良的墓地史载至少有五处:

一在河南兰考县。今兰考县城西南6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有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墓地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据传,西汉建立后,张良自愿告退,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

二在山东济水之北。据《汉书》记载,张良死后葬济北谷城山下。

三在江苏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西汉建立前,刘邦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为封地。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由,要求封给他留城。既然张良封地在留城,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符合常情。

四在湖南张家界。张家界的青岩山也有一座张良墓。

五在山东微山县。微山县微山岛南麓也有张良墓,墓东侧原还有张良祠。

张良的出生地与墓地的多样性,无疑是中国亲缘文化的典型反映,亲缘对于名人的邻里乡党关系的认同与争夺是出于一种人伦观念,说明凡是有功于民族的忠臣良相,早已在人民心中刻下了丰碑。所以无论张良的出生地与墓地在南在北,都是一样具有文化价值的。须知,中国文化中的亲缘认同,是将伦理道德放在首位的,人们会争夺诸葛亮、张良的出生地与墓地,但罕有去争夺奸相秦桧出生地与墓地的。

所谓神缘,即是以共同宗教信仰和共奉之神为崇敬对象而结合的人群关系,其组织形式便是神社、教派等。与张良最有缘分的神缘自然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东汉张陵张天师。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传其业。衡死,其子张鲁又继之,道教与张姓关系十分紧密。作为张姓名人的张良,在道教发展史上自然也会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张良与道教的关系,据《仙传拾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太公兵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书修身,能炼气绝丹,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现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游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淮阳)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年间其被封为“凌虚真人”。

业缘,即以同业和同学关系而组合的人群,如当今的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同业会等。随着历史名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根亲姓氏文化在各地尤其是在中国姓氏祖根地第一大省河南的深入推进,各地张姓宗亲与张姓研究会,以及历史文化学者,对张良的研究都有各种不同的成果。2018年在禹州召开的张良文化高峰论坛,就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会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河南时代传媒集团、禹州市政协等单位共同举办,并在禹州创建张良书院,这充分说明业缘文化的凝聚力,希望借助业缘的平台,“弘扬张良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文化盛举。

物缘是以物(如土、特、名、优)为媒介而发生关系并集合起来的人群。显然,在张良研究上,现在似乎还没有产生以张良为符号的产品,不像曹操研究,曹操的家乡安徽亳州就有与曹操有关的古井贡酒,河南还有出自曹操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杜康酒。

虽然在张良研究中,我们还没有发掘出与张良有关的物缘文化物的产品,但有与张良密切相关的另一类物的载体,这就是纪念张良的古迹遗址,最著名的有两处:

一是陕西汉中市留坝县的张良庙,位于秦岭南麓紫柏山下,始建于东汉末年,是全国最大的祭祀张良的祠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庙内现存摩崖碑百余,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张良庙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以张良殿、授书楼、挂甲垂柏最为著名。

二是湖北咸宁市通城县的黄袍山。相传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前往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张师山查访。张良在与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后人在此修建了“良山道观”,创办“伐桂书院”以示纪念,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石墓。

最后,说说与张良最有缘分的另一种物缘文化,这就是张良成语。据查证,古今成语出于张良事迹或与张良有关的至少有以下18个,这在中国名人研究与中国成语中是很少见的,兹辑录如下:

运筹帷幄 决胜于千里之外 独当一面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萧规曹随 孺子可教 羽翼已成 一举千里 倒置干戈 使羊将狼 立锥之地 借箸代筹 不胜杯杓 魁梧奇伟 忠言逆耳 蹑足附耳 啧啧称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张姓出生地张良
张姓的猜想
张良受书
张良拾鞋
进军魔环山
张良拾鞋
杨天惠生平考
李白之死
桥上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