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历史现场:京房死因的新认识

2019-07-30 07:59赵玉龙
寻根 2019年2期
关键词:张博汉书功课

赵玉龙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死时41岁。他早年师从梁人焦延寿学《易》,是汉代易学象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元帝时《京氏易》为官方推崇,东汉光武帝所置今文十四博士中也有《京氏易》,由此可见京房及其学说在汉代的影响。

据《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等书著录,京房易学著作十分丰富,但在后世流传中大都亡佚,今仅存清代王保训辑录的《京氏易》八卷、《京氏易传》三卷传世。京房是“二十五史”中很特别的一个人物,《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和卷八十八《儒林传》中都有传,可见班固对他的重视。

京房既是一位杰出的易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不仅在易学、星占、灾异、音律、风角等方面颇有建树,而且提出了“考功课吏法”的政治改良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这样一位成就非凡的人物,却英年早逝,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的是其死亡的原因,学界至今在认识上朦胧模糊,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要合理判断京房的死因,就必须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回到其生活的历史场景,探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现就以下五个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石显、五鹿充宗对京房的谗害

汉元帝时期是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西汉统治的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其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突出,吏治涣散,奸佞当朝,广大人民备受煎熬。《汉书·元帝纪》就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元元骚动,穷困亡聊,犯法抵罪”“盗贼并发”。《汉书·匡张孔马传》也指出:“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于罪,貪财而慕势。”

针对元帝朝所面临的政治混乱、吏治腐败等现实政治问题,京房作为一位忧国忧民、充满责任感的士人,希望通过考功课吏法来整顿吏治。然而,当时朝中大小事务皆由宦官石显掌控,“事无大小,因显白决,贵幸倾朝,百僚皆敬事显”,而且石显善于讨好人主,“为人巧慧习事,能探得人主微旨,内深贼,持诡辩以中伤人”(《汉书·佞幸传》)。这样,元帝朝就形成了两派,一派以名儒京房为代表,一派以石显等为首,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京房因善说阴阳灾异,“所言屡中”而得到了元帝的信任,并试图在元帝的支持下推行考功课吏法,整顿吏治。但自古忠奸势不两立,京房的改革必然会损害石显等佞臣的利益,也会影响到他们专擅权势,所以,石显联合其党友五鹿充宗想尽一切办法谗害京房。京房和尚书令五鹿充宗本都是元帝朝的《易》学学者,按理说应该成为相互切磋交流的诤友,但由于二人在易学上观点相悖,加之京房又获得了元帝的宠信,五鹿充宗受到一定冷落,因而他满怀妒恨之意,欲加害京房。正缘于此,公正廉直的京房就成了石显和五鹿充宗的共同敌人,京房就说二人“相与合同,巧佞之人也”(《汉书·京房传》)。

当汉元帝让京房举荐熟知考功课吏法的弟子,并准备进行试点时,石显和五鹿充宗都嫉恨京房,于是进献谗言。元帝听信他们的谗言,令京房出任魏郡太守并试行此法。京房被挤出朝廷后,深感恐惧和担忧,也预知石显等人一定会谗害自己,于是在赴任魏郡太守的途中接连给元帝上了三封奏疏,渴望能够获得“岁尽乘传奏事”的机会,即在每年岁末可以亲自面见皇帝,陈述政见。但随着石显和五鹿充宗对京房的进一步诬陷,元帝未能同意京房的请求,京房离开朝廷一个多月后就被下狱治罪。

京房推行考功课吏法损害了公卿刺史的利益

学界以往多关注京房的易学思想,其实考功课吏法的政治思想理论才是他短暂政治生涯中的核心,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京房易学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其目的主要是用来讽谏君主、陈说政见的,是京房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

汉元帝时期面临的政治困境非常严峻,当京房提出“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的主张时,元帝意识到这可能是获得太平盛世的最好办法,于是令公卿、刺史等官员对京房的主张进行会议,但讨论的结果是“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汉书·京房传》),一致反对京房的做法。这主要是由于考功课吏法一改汉代察举人才中“以毁誉取人”的政策,凭借对各级官吏政绩和功劳的考核来决定其黜陟,这无疑触犯了公卿、刺史以及与他们有政治瓜葛的豪强地主的利益,所以京房的改革措施必然会受到阻挠,也注定无法全面推行。这一点京房意识到了,“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内与石显、五鹿充宗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议者知如此于身不利,臣不可蔽,故云使弟子不若试师”(《汉书·京房传》)。以上是说,考功课吏法从提出到在元帝的支持下进行试点的过程中遭到群臣反对。

考功课吏法的主张使京房与公卿和刺史的关系变得紧张,朝中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支持京房的改革,所以当石显诬陷京房“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时,朝中群臣竟无一人站出来为京房澄清事实、说理求情。

京房卷入“宪王回朝”事件

淮阳宪王刘钦是汉元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好政事,通法律”(《汉书·韦玄成传》)。宣帝驾崩后,当时作为太子的元帝继位,宪王赴封国就任。宪王有一名叫张博的亲戚,贪恋钱财,他极力谄媚讨好宪王,通过多种方式从宪王处获得赏赐。后张博欠债数百万,希望宪王能够为其偿债,于是写信说:“当今朝廷无贤臣,灾变数见,足为寒心。万姓咸归望于大王,大王奈何恬然不求入朝见,辅助主上乎?”(《汉书·宣元六王传》)张博献策,建议宪王回朝辅佐元帝执政。刚开始宪王以为不妥,直接否定了张博的建议。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宪王的想法有所转变,接受了张博的提议,并令其想办法促成自己回朝一事,还帮张博还债。

张博不仅与宪王关系密切,而且和京房很亲近。他师从京房学习,并将女儿嫁给了京房,二人的关系是很特殊的。每当京房同元帝谈论朝事后,京房就将谈话的内容告诉张博,张博由此得知,元帝想推行他的考功课吏法,只是“群臣恶其害己,故为众所排”(《汉书·京房传》),张博对京房的想法和心思是非常了解的。因而,在淮阳宪王与京房之间,张博敏锐地找到了他们的共同诉求,并能为己所用。于是,张博一方面竭力说服京房可以利用宪王回朝的机会,凭借宪王的地位和影响,帮助他说服元帝推行考功课吏法,并罢黜石显、五鹿充宗等佞臣;一方面将京房所说阴阳灾异之事和元帝与京房密谈的内容,以及京房为宪王所作求见元帝的奏章都告诉了宪王,以获取宪王的信任。此外,张博还欺骗宪王说,为了达成回朝的目标,已与中书令石显作了沟通,并以重金许石显,宪王不知实情,一切按张博所说行事。实际上,这是张博在向宪王骗取金钱。

张博紧紧抓住京房急于借助宪王实行考功课吏法和宪王渴望回朝辅佐元帝的迫切心理,在两边讨好,并获取利益。不料事情很快泄露,被石显发觉,在京房到魏郡赴任后,石显向元帝“告房与张博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汉书·京房传》)。这直接导致了京房的被杀。

京房的政治理想

由于史料记载阙如,目前有关京房的家世只有王符《潜夫论》中有一点记载。王符在谈到学习要靠勤奋精进时说:“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潜夫论·赞学》)景君明即京房。京房家庭条件优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学业,故王符称其为“材子”。京房后来在易学、音律、风角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关京房的考功课吏法和死因,王符也有所提及,他说:“先师京君,科察考功,以遗贤俊,太平之基,必自此始,无为之化,必自此来也。”(《潜夫论·考绩》)“京房数与元帝论难,使制考功而选守……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潜夫论·贤难》)先师,即前学之师,王符对京房科察考功的思想极为推崇,认为是实现“太平之基”和“无为之化”的重要途径。同时,王符也明确指出京房是被冤而死,并表达了他的惋惜和对佞臣诬陷忠良的愤懑之情。

京房在政治上的追求多受其师焦延寿的影响。史载焦延寿为官期间政通人和,盗贼不发。当他迁任时,百姓不愿他离开,于是朝廷下诏增秩留任。可以说,焦延寿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吏。在京房师从焦延寿学习易学的过程中,焦延寿就指出:“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这是因为京房治《易》并非单纯为学术而学术,他是将所学之术作为影射时政、讽谏人君的工具,借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具体来说,京房的政治理想就是希望与其师焦延寿一样,能够成为一名政绩突出、造福百姓的官吏。而他由于学识渊博,理想抱负远大,又不甘心做一名小吏,于是最终通过不断努力,因“明《易》阴阳”而得到元帝的信任,并很快提出了考功课吏法的政治改良主张,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指日可待。但元帝时的社会现实已经很腐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考功课吏法是根本无法全面实行的,京房完全高估了他的能力和元帝对他的信任。所以,京房在高远政治理想的激发下,凭借一腔热血的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

作为政治改革家的京房,为挽救西汉弊政,整顿吏治,他始终不屈不挠,在给元帝的上疏中甚至疾言厉色,将其比作秦二世,并对元帝坦言:“陛下至仁,于臣尤厚,虽言而死,臣犹言也。”(《汉书·京房传》)这充分反映出京房的政治责任感和十分可贵的爱国情操。

总之,京房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强烈责任意识又促使他不断同异己者斗争,而不是苟合奉迎,这也是造成京房被冤而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漢元帝不能全力支持京房改革

汉元帝统治的十余年间,政治昏暗,吏治腐败,纲纪失序,贪官污吏横行,“在位多不任职”。宦官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谗害忠良,辅政大臣萧望之、周堪等人相继被害。当时民歌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汉书·佞幸传》)只要与石显等佞臣有隙者,皆被治罪或杀害。

元帝“柔仁好儒”,亲近佞臣。起初京房所说阴阳灾异屡中,得到了元帝的信任,加之当时元帝也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想改变颓势,所以让京房推荐熟知考功课吏法的弟子尝试进行吏治改革。按照京房的设想,自己辅佐元帝在朝中统筹规划、出谋划策,以防止佞臣阻挠,令其弟子在地方进行试点,日后全面推行。京房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当时政治斗争的情况来看,京房完全低估了石显等人的能量,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因而在石显、五鹿充宗的谗言下,元帝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让京房出任魏郡太守,亲自以考功课吏法治郡。

京房在赴魏郡任途中,担心事情会进一步恶化,越来越恐惧,也不甘心就此离开元帝,所以连上封事于帝。从他在其中极言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就可看出。通过言阴阳灾变使元帝同意自己的请求,并罢黜石显、五鹿充宗等小人是京房最后的救命稻草,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元帝已无改革的心思,政权也早已在石显等人的把持之下。所以,最令元帝心生敬畏和相信的阴阳灾异在京房的封事中也变得毫无价值。

概而论之,元帝朝的政治现状和元帝的个人能力不可能使元帝自始至终支持京房的改革,与石显等人的政治斗争也注定会失败,这是京房被害的又一个方面。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张博汉书功课
项目学习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探索
悬梁刺股
集成创新发挥优势 自主研发服务造纸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心里住着彼得·潘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梦想家
纸蜻蜓
放学了等
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