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云
(江苏省如皋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如皋 226511)
心脏复苏作为心脏骤停重要急救方式,通常应用于紧急环境,如果操作错误会丧失生命,对此,心肺复苏可以提升患者恢复效果,在加快患者抢救速度的同时,也是维持患者健康的关键[1]。与此同时,整个急救过程,贯彻落实急诊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提升患者康复效果,而且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了,利用各项临床指标的观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确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本文选取心肺复苏50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影响,详细如下。
选取2018年2月~12月我院心肺复苏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A组与B组,各25例。其中,A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5±5.5)岁,平均病程(1.8±0.9)周;B组男14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6)岁,平均病程(1.9±0.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护理采取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包括: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按照医嘱予以针对性治疗。指导患者作息时间时,除了需要按时休息之外,还应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强化常规给氧护理。另外,维持患者正常体温状态,按照恢复情况进行康复指导,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2]。
对B组患者予以急诊护理干预时,其具体护理内容包括:(1)环境护理,完成患者心肺复苏后,应为患者提供良好休息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证阳光充足状态,尽可能降低外界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促使患者维持平和心态。患者以平卧位状态修养,把软垫放于腰骶与颈部处,定时引导患者翻身,避免出现压疮。若是患者采取气管插管的治疗,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预防出现感染[3]。(2)心肺脑复苏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变化,对患者心率和血压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应加大患者巡视力度,尽可能提高自身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确保患者紧急情况得到及时处理。按照季节变化调整病房温度湿度,提高患者舒适度。观察患者瞳孔等状况,为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3)心理护理,展开心肺复苏治疗过程,通常会对患者情绪造成直接影响,甚至发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要求护理人员强化患者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落实。在治疗过程,对于患者提出问题,应以耐心态度进行讲解,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此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护理效果[4]。(4)气道护理,为了强化插管护理方法的落实,避免气道插管出现移动、脱落情况,可以利用胶带予以固定,结合患者情况予以更换。若要确保患者气道的湿润度,则需要将低压气囊参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分泌物等造成误吸反流。
分别对患者予以护理干预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NIHSS评分、GC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即根据患者反应迟钝、抽搐、胸部不适进行观察。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患者进行临床指标观察时,主要是以心理状况、动脉压和心率为主,A组各项指标较差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后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护理后患者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n 心理状况(分) 动脉压(kPa) 心率(次/min)A组 25 1.85±0.24 7.14±2.32 82.2±6.33 B组 25 0.78±0.32 9.14±3.24 104.7±8.53 t 13.375 2.5094 10.5910 P 0.0000 0.0155 0.0000
A组NIHSS评分(2.37±0.45)分、GCS评分(7.53±2.31)分,B组NIHSS评分(0.17±0.07)分、GCS评分(11.33±3.43)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对比(±s,分)
表2 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NIHSS评分 GCS评分A组 25 2.37±0.45 7.53±2.31 B组 25 0.17±0.07 11.33±3.43 t 24.1539 4.5945 P 0.0000 0.0000
A组3例患者反应迟钝、3例患者抽搐、5例患者胸部不适,总发病率44%(11/25),B组1例患者反应迟钝、1例患者胸部不适,总发病率8%(2/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肺复苏主要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急救方式,受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生命体征消失现象,属于急危重症比较严重征象,如果没有对齐进行及时治疗,通常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利用胸外心脏的按压方式,实现开放气道的目的,通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从而恢复心跳,维持正常呼吸状态,避免由于缺氧造成脑坏死[5]。可见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是提升治疗效果的主要方式,急诊护理干预作为针对性护理方式,经过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和气道护理等方式,降低不良反应发病率,确保患者维持健康状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指标、NIHSS评分、GC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其原因为:心肺复苏以后,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可及时对其进行相应治疗;营造良好舒适环境,是保证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因此,急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