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花钱,让不认识的人来替你吃饭、喝饮料,如果说这也是一门生意,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2019年4月上旬,有媒体记者却在电商平台上发现,确实有不少人发帖称可以有偿为别人提供“代吃代喝”服务。
据了解,买家只要在原有食品价格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服务费用,就能让人替自己品尝相应食物,通常是火锅、炸鸡、快餐、奶茶等热量爆表的食物。卖家除了帮吃喝掉指定食物外,还可以提供拍摄照片、小视频等服务。
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一业务,有卖家表示,自己是奶茶重度爱好者,但也知道喝奶茶不利于健康,因此很矛盾,而若为了做生意喝奶茶就另当别论了。也有卖家认为,这是一种新兴职业,“代吃代喝”服务看似无厘头,但是为了满足各种顾客的要求,对自己也是挑战。还有卖家表示:“有的人找‘代吃并不是因为自己不能吃,而是看别人吃得香自己就高兴。有的人就是为了拿到素材发朋友圈或者做小视频,也有的人就是为了聊会儿天。”
好玩就足够,认真你就输了
在互联网亚文化的语境之下,“朋克养生”成为一些“90后”身上独特的标签,年轻人对“代吃代喝”的追捧就不难理解了。“代吃代喝”是抒发情感、进行狂欢的载体与手段,将吃喝这种自主化的行为与“代吃代喝”这种他者的举措相联系,带着无厘头的意味,充斥着猎奇色彩,但也消解了严肃,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其實,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几乎不会花钱请人“代吃代喝”,但在线上却会对“代吃代喝”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撇开“代吃代喝”表面的戏谑,我们会发现,其实质上指向的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怎么吃也不长胖。对胡吃海喝又不用承担后果的期待,虽说是痴心妄想,但恰恰反映了年轻人越发重视饮食与健康。这种纠结的态度,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健康观:持续性暴饮暴食,间接性减肥养生,管不住自己的嘴,还总想有小蛮腰和筷子腿……一边“作死”,一边自救,在反复与矛盾之间成全拧巴的自我。
在这场美食与健康的拉锯战里,通过“代吃代喝”服务自我调节一下,以此排解心中难以满足口舌之欲的焦躁,不仅能远离长肉烦恼、脱离罪恶感,还能收获满足感,顺便收割双倍的快乐,也不失为一大良策。至于“代吃代喝”这种消费模式是否能够长久?看看渐渐偃旗息鼓的“夸夸群”,就会发现相似的发展脉络早已注定了结局。毕竟,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好玩就足够,太过认真你就输了。
“代吃代喝”服务难成一门好生意
不可否认,这种新奇的“代吃代喝”服务,满足了部分人“想吃又怕胖”的需求,迎合了“90后”“00后”年轻人喜欢猎奇新事物的心理,甚至还可能催生出一种新职业。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代吃代喝”会是一门好生意?就现实而言,答案或许存疑。最大的问题是,“代吃代喝”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好玩。事实上,这种好玩的背后也隐藏着风险。尽管一些“代吃代喝”广告注明仅限于代喝奶茶,或限制代吃的地点,或申明危害健康的食物不能吃,但是如果真“代吃代喝”出了问题,按照现有法律规定,不但电商平台、商家脱不了干系,对于被服务者而言,恐怕也难辞其咎。
而购买这种新奇服务的网友,可能因为自己不能吃,但又眼馋某种饮料或美食,于是想让别人帮自己尝尝口感,看别人吃得香就高兴,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或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这与之前的“夸夸群”相似,迎合了一些年轻人群体的交往需求,但夸得有点尴尬,体验一次足矣。这种“代体验”消费不过是一种眼球效应,是人为制造的社交话题,而这种“社交消费”往往来得快、去得快,基本不会出现重复消费,因而难以成为一门好生意。毕竟,任何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最终都要看成本与收益,倘若只是一次性消费,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持续的消费模式,可能也无法称其为一种新兴服务消费,只能算作一种市场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