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英语作为语言的本质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国家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三方面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深度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内涵,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 大学英语 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4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逐渐从单一的经济方面的联系,发展到包括文化在内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其中,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无疑是彰显和传播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媒介。作为文化人才输送基地的我国大学,承担着培养能继承、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的主要责任。而作为大学里重要公共必修课之一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跨文化能力、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肩负着新时代文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历史使命,可以以英语为媒介,实现中西方文化融合,并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英语作为语言的本质要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象征着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英语的學习,不能忽视汉语和英语文化而孤立地学习语言。外语教学界也普遍认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应给学生输入大量双方语言的文化知识,使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地吸收外来的文化精华,很好地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达到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达成双向交流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提出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更高要求,即翻译能力是“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的题型中翻译部分主要是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5)》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指南突出了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并将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工具性是指英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交际、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而大学英语的人文性是指英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力健康发展。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承载着文化成分的课程,具有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作用。
(三)国家文化“走出去”政策的指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开始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通过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来塑造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等。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为大学英语课程承担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指明了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授课学生最多、学时最长的一门大学公共必修课程,理应承担着传播发扬中国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使命。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外语知识、外语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还必须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这是历史赋予外语教学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内涵。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上追求“原汁原味、地道”的英语,所以教材的课文多是节选或者改编自外国小说、报纸、杂志等,加上有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会播放一些我国电影,课外也可能布置学生去看一些相关的外国影片,这些文章、电影反映的多是外国文化,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地道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但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学著作、社会文化等了解较多,比如对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海明威、莎士比亚、J.K罗琳等西方作家耳熟能详,而对本国的学者、文化却知之甚少。在这种母语文化输入少而英语文化输入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
在目前短时间内大学英语教材无法及时修改的情况下,为了能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教学,教师必须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增加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素材或者具有中国时代特征的新兴热点文化,深度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用英语学习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和延伸拓展的方法挖掘中国文化内涵。通过中西方文化某一方面的异同或者某个问题的不同角度,将母语文化融入教学中。比如在涉及“感恩节”这个主题的时候,在了解西方的感恩节的起源、发展和意义之后,可以延伸到中国。虽然中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感恩节,但是感恩的主题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等等。可以介绍感谢他人的英语表达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生活中感恩的人或者事情,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感恩父母、感恩朋友,关心他人。西方的感恩节有其宗教内涵,但是感恩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可借机融入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二)构建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多,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或途径进行文化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又一途径。首先,可以利用学校的英语协会和英语角,开展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或者节目。比如用英语开展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比赛、中国优秀剧目展演或者中国文化知识的竞赛游戏,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母语文化知识,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其次,可以聘请一些在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一些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系统地、综合地获取和了解双边文化知识。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和反映中国文化或者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英文电影,比如《刮痧》《推手》《功夫熊猫》等,观后进行讨论,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提升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获取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战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促进的过程,教师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高低,也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有效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关键。要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传播中国文化,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英语语言能力和一定的中国文化修养,能够用英语深入浅出地谈论中国优秀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精髓,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度,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爱国情怀。我国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其学习期间接受的是外国文化的输入,而接受的有关中国文化素养的教育相对较少,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断更新自身的中国文化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独特的优势,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学习、传播中国文化的最好平台。大学英语教学应把英语语言学习和中国文化传承传播的使命相结合,帮助广大大学生理性地看待西方世界和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中国文化认同感,增強中国文化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7(9)
[2]曹东波.培养优秀外语人才,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2)
[3]崔校平,史成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4]戴炜栋,王雪梅.“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4)
[5]胡开宝,谢丽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外语界,2014(3)
[6]胡晓榕.地方高校EFL学习者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焦虑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4)
[7]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1)
【作者简介】陈 环(1971— ),女,广西平乐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语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