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2019-07-29 09:20闫伟董兆华通讯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9期
关键词:器官服用抗生素

闫伟 董兆华(通讯作者)

264200解放军第970医院

抗生素是由高等动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可起到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抑制细菌感染的目的[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发现,全球有近1/7的临床患者均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死亡。相关部门也统计出,住院患者中有近25%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导致不良反应[2]。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有很多种,包括过敏性反应、继发性反应、特异性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一旦治疗不及时,将可能引发患者死亡[3]。为了加强临床上药物的合理使用,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80例常服用抗生素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资料,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常服用抗生素而出现不良反应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51.6±5.32)岁。排除标准:①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②中途退出本研究者。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方法:通过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抗生素类型、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累及的器官或组织等内容。

观察指标:①不良反应与年龄;②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③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与临床症状。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 for windows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不良反应与年龄:80例常服抗生素而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年龄18~35岁18 例(22.50%),36~57 岁 24 例(30.00%),58~75岁38例(47.50%)。由资料统计可知,58~75岁患者长期服用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头孢菌素引发不良反应概率为35.00%,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与临床症状:抗生素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中皮肤及其附件占比为38.75%,远远高于其他累及的器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其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被重视。抗生素常见的几种典型不良反应有过敏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等,其中过敏性反应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其发生原因与药物的杂质和患者的体质有关。由文中统计结果可知,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中以皮肤及其附件的发生率最高,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红肿、瘙痒、荨麻疹等,这正是药物的过敏反应,红肿、瘙痒有可能是青霉素类药物导致,而荨麻疹则可能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4]。特异性反应主要与患者遗传性酶缺失有关,但这种类型所占比例极少;毒性反应主要与药物剂量有关,一旦患者长时间服用同一种药物类型,或是单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过大,都有可能引发药物的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主要是因为抗生素使用剂量较大,加之治疗周期漫长,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二次感染,临床一般多表现为败血症、肺炎、消化道感染等。本研究结果可知,58~75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可能是因为此年龄段的患者机体功能下降,加之自身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5],因而造成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

表1 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

如何更好地使用抗生素,保证患者在获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资料统计分析,笔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①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生素,使用前需进行药敏试验[6];②根据感染的部位及程度选择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及使用时间,以免因药量过少而无法发挥作用,或因药量过大而引发毒性反应,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以使药效得到最大的利用;③对于感染严重的情况可酌情选择联合用药[7],注意药物选择要具备协同性,以便最大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在临床进行抗生素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药物,尽量避免易引发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以保证用药安全。

表2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与临床症状

猜你喜欢
器官服用抗生素
器官也有保护罩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服用抗过敏药物须谨慎
如何正确服用胃药
服用降压药警惕不良反应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人体最“没用”的器官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