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张银娜
610200成都双流爱民综合医院内科1
610200成都市双流区中医院功能科2
在内分泌疾病中,糖尿病有很高的发病率。慢性高血糖为其突出特征,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居多,如果其血糖水平未加以有效控制,极易导致引发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病变,对靶器官产生严重损害[1]。胰岛素治疗是重要的手段,但因给药方式存在的差异,治疗效果也存在着诸多差别。鉴于此,本院开展了此次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效果的对照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的优势,报告如下。
2017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糖尿病患者72例,男31例,女41例,年龄49~91岁,平均(64.05±6.17)岁;病程2~9年,平均(5.29±1.71)年。以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①参照组: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注射时间为餐前0.5 h,初始剂量为6 U/次,并参照具体病情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控制在24 U/次。②研究组:予以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治疗,连接胰岛素泵连续泵注,用量估计在50 U/d以下,估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或体重超重者可能>50 U。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s)
项目 研究组 参照组 t P空腹血糖(mmol/L) 6.17±1.21 7.66±1.35 4.931 0.000餐后2 h血糖(mmol/L) 8.19±1.31 9.74±2.16 3.681 0.000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d) 6.43±2.09 9.24±4.26 3.553 0.000平均胰岛素用量[U/(kg·d)]0.49±0.17 0.67±0.45 2.245 0.028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血糖值、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及平均胰岛素用量等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情况、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及平均胰岛素用量等各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诱发因素也多种多样,包括遗传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该病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是高血糖,并且具有并发症多、病程长的突出特点,其主要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生物作用受损而引起,因此降糖治疗措施是否得当,对于控制其血糖水平并促进预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属于蛋白质激素的范畴,主要分泌自胰岛β细胞,可有效调节人体的糖代谢,以保证血糖维持在平衡状态,在糖尿病的治疗全程都缺不了胰岛素的参与。为有效促使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得以提升,需将其血糖指标等有效降至正常范围之内,因此对于胰岛素给药方式要充分重视,仔细斟酌,选择最佳的应用方案。目前胰岛素给药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以及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两种[3]。而后者所使用的胰岛素泵能够利用软管连接人体并将药物不间断的输注到体内,对人体的生理模式进行模拟,更加有效且针对性的对患者病情加以控制和缓解,全天胰岛素的总用药量得以减少,防止了重叠效应的出现,而低血糖的情况也会随之大为减少,其给药方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血糖变化情况、达到目标血糖值时间及平均胰岛素用量等各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能够更加科学的控制血糖变化,减少治疗时间及用药量,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采取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疗法,获得了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