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桢桢,石海红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江苏 南通 22600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对抗青光眼药物不敏感,而且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和较高的致盲率[1-6]。因此,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两只眼睛均为青光眼分在同组。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78岁,平均(57.39±4.3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5~80岁,平均(58.13±4.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1 纳入标准①房角检查发现纤维血管膜覆盖虹膜表面及房角;②经药物治疗眼压不能控制;③年龄24~80岁;④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视网膜脉络膜肿块、视网膜脱离影响观察眼底;②精神疾病;③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
所有患者经眼底荧光造影诊断,将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摄像头物镜聚焦在虹膜上,并对患者实施经荧光素钠过敏试验,证明未出现过敏反应,经患者肘静脉注入质量分数为10%的荧光素钠5 ml,并点击FA模式计时,造影剂注射13~50 s后,观察患者早期虹膜新生血管充盈及渗漏情况。
1.3.1 对照组采用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再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①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3次,采用多波长激光光凝,按照患者病情选择黄光、红光光凝,曝光时间0.3~0.4 s、光斑200~400μm,光斑间隔半个光斑大小距离,均匀分布激光、防止出现重叠,400~600点/次,间隔时间2或3 d,4次完成全视网膜光凝术,光斑总数在1 500~2 000点。②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取患者仰卧位,球后麻醉,常规消毒,应用开睑器将上下眼睑撑开,将半导体激光器(波长810 nm)探头中央放置于角膜缘后1.5~1.8 mm,轻压巩膜,避开3点和9点,按照患者睫状体组织是否出现“砰砰”爆破音调节功率,功率从1 500 mW开始。若连续2点未发生爆破声,可提高功率50 mW,直至发生爆破声后,再调低功率50 mW,激光发射方向与视轴平行,持续时间2 000 ms,激光点数18~32点。术毕结膜下注射1 mg地塞米松,同时应用红霉素眼膏包扎术眼。术后应用抗生素和1%醋酸强地龙滴眼液滴眼,4次/d。
1.3.2 观察组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前采用复方托吡卡胺充分散瞳,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 3次,聚维酮碘浸泡结膜囊30 s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于患者颞上方或者鼻上方距角膜缘3.5~4.0 mm垂直进针,确认针尖位于玻璃体腔后注入0.05 ml雷珠单抗(瑞士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注册证号:S20140003),棉签压迫注射部位,涂抗菌药物眼膏,纱布遮盖,术后抗生素滴眼。于玻璃体腔注射3d后采用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①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天、术后1和6个月平均眼压;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视力改善情况,包括视力提高、视力稳定、视力下降;③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前、术后7天、术后1和6个月平均眼压比较,结果显示:①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眼压有差异(F =23.542,P =0.000);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眼压有差异(F =18.432,P =0.000),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眼压偏低,改善明显;③两组患者眼压的变化趋势有差异(F =29.634,P =0.000)。见表1和 图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 (n =40,mmHg,±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眼压比较 (n =40,mmHg,±s)
组别术前术后7天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44.38±2.7625.47±2.0820.19±1.8716.49±1.43对照组43.89±2.8129.61±2.3123.26±2.0719.83±1.67
图1 两组患者眼压变化趋势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视力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421,P =0.001),观察组视力改善明显。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比较 [n =40,例(%)]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9,P =0.053)。治疗后对患者实施经眼底荧光造影,观察组发生荧光素渗漏1例,对照组发生荧光素渗漏2例,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7,P =0.84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n =4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以房角和虹膜新生血管为特征表现的一种青光眼,同时也是一种难治性青光眼,多由视网膜中央动脉、静脉阻塞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7-8]。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缓解疼痛等手段[9-10]。
近年来睫状体光凝术已在国内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便于操作、安全性高、价格便宜等特点。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热凝固效应,使睫状体产生热损伤,造成睫状体色素上皮以及非色素上皮凝固性坏死,进一步破坏产生房水的睫状上皮,使房水分泌及眼压降低[11-12]。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理主要是光凝封闭了大片视网膜无灌注区,改善视网膜缺血,降低由于缺血而诱导的新生血管因子分泌,从而减少视网膜和虹膜新生血管的形 成[13]。雷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重组单克隆抗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亚型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渗出等病理反应,促使房角和虹膜的新生血管消退,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及眼部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14]。术前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患者房角和虹膜新生血管消退,眼压下降及症状减轻,能够为下一步手术做好准备[15]。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平均眼压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7 d、1和3个月眼压低于同期对照组,且两组变化趋势有差异,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可降低患者眼压;观察组随访6个月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可提高患者视力。同时在治疗后实施经眼底荧光造影,有助于了解患者眼底疾病情况,及时指导治疗,有效预防发生其他病变。
综上所述,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经巩膜睫状体光凝+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病例数相对较少,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还需在后续中增加病例数和延长观察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