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工艺的始与兴

2019-07-29 12:52黄秋香
贵茶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茶鲜叶制法

文- 黄秋香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以来,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技艺是重要的决定因素。绿茶发展的始与兴,可以简要概括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胜于宋,繁荣元明清。

绿茶制茶起源时期

从公元前二千多年神农时期,到唐代末期公元960年,自野生茶树的鲜叶晒干到唐代的蒸青团茶。这段时间很长,到了魏朝才制饼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到饼茶青草气味很浓,再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即把鲜叶蒸后,捣碎制饼穿孔,贯穿烘干,茶叶品质有了改进。由制造饼茶去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蒸青粗茶、散茶、末茶、饼茶比较精细加工而成的蒸青饼茶,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陆羽《茶经》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粗茶就是粗老茶叶加工成的散茶。散茶是指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晒青、炒青、烘青散叶茶,如唐时蜀州所产的雀舌、麦颗、片甲、蝉翼之类的细嫩茶叶。这些细嫩散叶茶是蒸叶后烘干而成,从而保持着茶叶的原形。单芽者像麦颗,松散嫩叶者像片甲和蝉翼;一芽一二叶者像雀舌。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在陆羽《茶经》中有所记述,即“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唐代这种蒸青饼茶的制造,根据对陆羽《茶经》的理解,大体上是采茶、蒸茶、捣茶、拍茶、列茶、晾茶、焙茶等步骤。

古代炒茶图

宋代龙凤团茶模具

因为劳动人民创造了气味良好的团茶,被皇帝所“赏识”,广大劳动人民每年产生大量高级团茶,皆要进贡皇室。作为贡茶的团饼茶,做工精细,饼茶表面有龙凤饰面。福建建州(现建瓯市)生产的“龙团凤饼”最为出名,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贡茶制度虽是封建阶级最残酷的剥削,但对茶叶生产技术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贡茶制造分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茶芽采回后,先放入水中浸泡,然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使其很快冷却,保持绿色。冷后先用小榨去水,再用大榨压去叶汁,榨水榨汁的次数有多有少。去汁后,放入瓦盆内兑水研细,造饼烘干,烘干次数根据饼片厚薄而定,10-15次不等。这些技术措施,有好有坏。好的方面,用冷水很快冲洗,保持绿色,为现时制蒸青绿茶所取法;冷水改为风吹,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坏的方面,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蒸青团茶制法淘汰于此。

绿茶制茶变革时期

这个阶段自宋朝至元朝约经三百多年。先是由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了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经过无数往复循环的实践认识,到12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味,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缺点,是制茶技术的变革。

绿茶制茶发展时期

到了明代,散叶茶和炒青制法日趋发展和完善,这在明代不少茶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代许次纾著的《茶疏》中,在“炒茶”一节记述:“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侯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棉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这是烘青绿茶的制法。明代张源《茶录》在“造茶”“辨茶”中记述:“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俟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这是炒青绿茶的制法。

自从明代炒青绿茶盛行以后,各地很多炒青绿茶名品不断涌现。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名茶相继出现,都属烘青和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制茶鲜叶制法
茶鲜叶嫩梢捏切组合式采摘器设计与试验
手提式切石机消音锯片的制法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论慎子的“制法”思想
茶鲜叶反射光谱和色差特性及其应用初探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识梳理
浅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鲜叶治病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