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翠芽的转身与蜕变

2019-07-29 12:58王启进马艳丽
贵茶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场湄潭龙井

文- 王启进 马艳丽

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这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素有“黔北小江南”的美誉。近年来,湄潭在国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听闻她都是因为一款茶——湄潭翠芽。说起这款名茶,它不仅外形匀整、色泽翠绿、秀美多姿,更是有着不一样的“家世”。

青青湄江叶 身植名地中

湄潭自古产茶,早在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60年),被学茶者尊为“茶圣”的陆羽,通过多年的努力,完成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所说的夷州,就地处今天贵州的湄潭、正安、凤冈、石阡一带。可见,湄潭的产茶历史是相当悠久的,唐代湄潭出产的茶叫“眉尖茶”,光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茶的形状,形似美女的眉梢,想来滋味也肯定如黔北小江南的女子,温润恬淡。

湄潭眉尖茶的原材料取自土生土长的湄潭苔茶,湄潭位于北纬27°46′,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972.7米,土质属酸性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年均气温15℃,年平均降雨量1141.3毫米,全年无霜期284天,年日照率35%。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雨热同季,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湄潭独特的自然环境刚好符合茶树生长“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有利条件,在湄潭土生土长的湄潭苔茶,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柔嫩性,有利于多种营养物质聚集,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名优茶。用湄潭苔茶为原料制作的眉尖茶深得皇家的喜爱,作为“贡品”成为达官显贵的杯中佳品。清《贵州通志》中就有“黔省所属皆产茶……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的记载。清乾隆年间,湄潭随阳山人陈天禄(1782-1812)开垦9堡13湾茶园,按此技艺制作眉尖茶销往外地。清同治年间,家居湄潭大庙场的杨氏家族按此技艺从事眉尖茶生产。清末民初,杨氏后人杨秀财(1914-1997)以茶为业,按此技艺加工制作眉尖茶销往遵义新洲等地。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卓绝的相持阶段,随着日军铁蹄的践踏,中华大地一片民生凋敝、哀鸿遍野,一些科研机构、大学院校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就连当时的国民政府也被迫迁都重庆。由于沿海一带受到敌军的封锁,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茶叶、丝绸、陶瓷等出口受阻。为了发展经济,赚取更多的外汇换取枪支弹药支持前线抗战,战火中风雨飘摇的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大后方寻找一处合适的地点设立中央实验茶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现代茶叶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出口基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创办。一代茶叶大师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人齐聚湄潭,与随后为躲避战火西迁来湄的浙江大学一起,携原本柔弱的茶叶踏上了一段抗击倭寇、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悲壮途程。

湄潭茶园

一叶一知心 一茶一匠心

中央实验茶场创办以后,将场部设立在湄潭县城南郊象山脚下的义泉万寿宫,开展了茶叶科研、生产、加工,茶叶加工机具研制、茶产品研制等一系列工作,后经浙江大学引荐,聘请了来自杭州的制茶师傅邬锡得,利用象山上出产的本地湄潭苔茶作为原料,在传统眉尖茶的基础之上,糅合了“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了具有名优绿茶品质的“湄潭龙井”茶。湄潭龙井得到了浙江大学苏步青、江恒源等教授的青睐,将它和西湖龙井茶相媲美,很多名人学士也纷纷把湄潭龙井茶当成西湖龙井茶竞相购买。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月,湄潭龙井馥郁的清香引发了浙大师生的思乡之情,让背井离乡的他们找到了些许心灵的慰藉。

解放以后,中央实验茶场发展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湄潭茶场,两个机构一班人马,合署办公。湄潭茶场的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在继承湄潭龙井茶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进,使该茶炒制技术日臻完善,产品质量更加优异。1954年,时任贵州省省长周林到湄潭茶场视察,亲自查看了湄潭龙井的炒制过程并品饮其滋味以后,认为“龙井”带有西湖的地域特征,“我们这么好的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呢?”于是建议将“湄潭龙井”更名为“湄江茶”。

从此,湄潭这款名优绿茶便与湄江这条秀丽多姿、碧绿清澈的母亲河血脉相连、情意交融。湄江茶以“形美、色绿、栗香、味醇”四绝著称。外形扁平直滑、匀整,色泽翠绿有光泽,栗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1958年,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上海进出口公司审评认为,湄江茶与杭州狮峰龙井茶各有千秋,别具一格。

历史新起点 助力黔茶香飘世界

1980年,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陈椽教授认为,“湄江茶”虽然有自己的地域特色,但涵盖面太广,不能体现出湄潭这款名优绿茶“形美、色绿”的特点,于是建议命名为“湄江翠片”,并编入《中国名茶研究选集》。近年来,随着湄潭绿茶品质的不断提升,采摘的嫩芽芽头越来越厚,颗粒更加饱满,“翠片”二字已不能概括其特点,湄潭县委县政府特将其命名为“湄潭翠芽”,并将其作为湄潭绿茶的公共品牌在整个茶区进行推广。20世纪90年代,湄潭茶人吴贤才老先生继湄江翠片之后,湄潭县政企联手,“湄潭翠芽”2002年正式注册商标成功,2015年执行新的《湄潭翠芽地方标准》,同年“湄潭翠芽”的制作技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湄潭翠芽茶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湄潭翠芽自2001年起,已连续获“贵州省十大名茶”称号,“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并多次获“中绿杯”等国家级金奖。2011年获“中国驰名商标”,先后荣获国家级金奖88次,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品牌价值达102.17亿元。2017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从远古的传说中走来,受到过茶圣的青睐,经历了抗战烟火的煅烧,沐浴过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得以完美蜕变,如今的“湄潭翠芽”,已经成为一个让我们无比骄傲的名字,必将带着湄江儿女共同的“中国梦”,飞向那更高、更广阔的天空!

湄潭茶园美景

猜你喜欢
茶场湄潭龙井
北宋茶场探析
新伟茶场
封面作品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虾仁
鉴赏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
伊马茶场
黎平家庭茶场首个“头像+姓名”商标注册成功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