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崔 妮*
(1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科疾病,多发于低龄儿童,患者主要是因感染所导致的肺部、气管以及支气管炎症[1]。小儿肺炎患者主要以发热、咳嗽、喘息等为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严重的甚至发生呼吸困难,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有相关研究调查发现,近年来小儿肺炎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都有显著上升趋势,因此对待小儿肺炎应当早发现早治疗[2]。并且由于患者年龄较小,对疾病缺乏认知,需要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来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我院为了对护理干预展开深度探析,报道如下。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146例患者(小儿肺炎),收治时间为22016年3月7日至2018年3月8日,把患者分为两组(随机抽签),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肺炎,患者家属在知情的前提下签署同意书,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n(%)]
组别 例数 男性(例) 女性(例)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d)观察组 73 49 24 2.36±0.19 5.18±1.44对照组 73 48 25 2.47±0.27 5.23±1.87 χ2/t 0.0307 0.0307 2.8467 0.1810 P 0.8609 0.8609 0.0051 0.8566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上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由于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较多,若不及时清除,十分容易导致患者窒息,威胁生命安全。护理人员可以帮患者进行翻身,睡觉时变化体位,头偏侧一边,利于鼻腔内分泌物的排出。也可采用吸痰的方法来帮患者清除分泌物,但必须无菌操作,动作温柔,以免造成呼吸道损伤,在吸痰过程中可以轻拍患者背部,以利于痰液更快吸出。注意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 s,吸引负压要控制在6~10 kPa,吸痰完成后对分泌物的颜色以及性状进行分析。密切观察患者口唇颜色以及面相,若患者出现口唇发紫、面色灰白或是明显呼吸困难等情况,则要立即给患者进行吸氧。轻微缺氧者采用鼻导管供氧,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0.5~1 L,氧浓度为40%;严重缺氧者采用面罩供氧,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2~4 L,氧浓度为50%~60%[3]。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若患者体温超过38 ℃则需要给予一定的物理降温或采用药物降温,避免患者因持续发热而惊厥。若患者体温发生骤降,则应当给患者饮用一定量的温开水或进行静脉补液,避免患者发生虚脱。患者退热出汗后的衣物要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燥。患者康复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告知其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密切关注若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方面可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以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多多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家中要不定时开窗换气,保证空气清新。并且,可以让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有利于病情的恢复[4]。
1.3 评价指标:对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疗效标准:显效:体温恢复正常,胸片阴影完全消失;有效:体温恢复正常,胸片阴影显著改善;无效:体温与胸片阴影无任何变化或恶化。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把患者各项数据录入到SPSS17.0中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比较(x-±s)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见表4。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疾病,患者常发于春、秋季节,并且气温骤变时的发病率也会有所升高。患者主要是因呼吸道感染或是支气管炎所致,患者发病后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日后的发育[5]。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感染、吸氧、祛痰等措施进行治疗,虽有一点的疗效,但由于患者年龄较小,需要给予一定的护理干预来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采用了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对患者吸氧、体温、吸痰等各方面展开优质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使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6]。根据表2、表3、表4可以得知,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37±2.17)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2.14±0.13)d,临床疗效为94.52%,并发症发生率为4.11%;对照组住院时间为(9.36±3.51)d,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77±0.59)d,临床疗效为63.01%,并发症发生率为23.29%。这也与王爱萍在《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中得出的结论相仿[7]。
综上所述,对小儿肺炎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情况,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