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

2019-07-29 06:47刘文华耿兴东任国强唐志洋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胃窦溃疡淋巴结

李 敏,刘文华,耿兴东,张 衡,任国强,唐志洋,蒋 敏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镇江 212000)

胃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GS)是胃极少见的肿瘤,又称施万细胞瘤,最早由Daimaru等于1988年报道[1];GS起源于胃壁神经轴突的神经鞘,占所有胃肿瘤的0.2%,占胃良性肿瘤的4%;GS多为良性病变,罕见恶性病变,少数文献[2-4]报道恶性GS伴转移及术后复发。以往多为个案报道或少数病例报道,随着胃镜及CT技术的普及,GS的检出率增加,笔者就GS的CT特征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GS患者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30~83岁,中位年龄64.5岁。10例上腹部隐痛、胀痛、坠痛或饱食后上腹部不适,症状表现无明显特征性;4例无症状体检发现,1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GS。

1.2 仪器与方法 14例中3例仅行平扫,11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采用Siemens sensation 64排螺旋CT机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00~250 mA,矩阵 512×512,螺距 1.0,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 mL,流率3.0 mL/s,注射对比剂后25~30、50~60 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对原始采集数据进行MPR,冠状位重组,重组层厚3 mm。

1.3 图像处理 由具有10年以上经验医师盲法阅片,对病灶的部位(胃体、胃窦及胃底)、形态、大小(病灶的最大直径)、数量、生长方式(腔内、腔外及肌壁间)、强化方式(0~10 HU轻度强化;10~20 HU轻中度强化;20~40 HU中度强化;40~60 HU明显强化)、溃疡、坏死、囊变、钙化和出血。意见分歧时共同协商得到最终结果。

2 结果

2.1 CT表现 14例中,位于胃体11例,胃窦2例,胃底1例;腔内型2例,腔外型5例,肌壁间型7例;病灶均单发,直径1.2~8.7 cm;均呈类圆形;边界清楚1例病灶黏膜面有溃疡(图1);1例病灶近中心囊变(图2);2例周围有肿大淋巴结(图2d),最大径15 mm;14例均无钙化、坏死及出血。14例平扫密度均匀;行增强扫描11例中,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9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静脉期最高CT值97 HU,呈渐进性强化。

2.2 手术及病理结果 14例均经手术切除,均为良性病变,无脏器转移及腹水转移(术后随访无复发),2例病灶周围淋巴结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大体病理,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界清,质地中等;镜下无包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S-100、NSE 均为阳性 CD117、CD34、Ki67、P53 均为阴性。

3 讨论

胃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肿瘤的3%,主要包括:胃间质瘤、平滑肌肿瘤(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血管球瘤)、神经源性肿瘤(GS、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瘤、副神经节瘤)及成纤维细胞肿瘤(硬纤维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GS 非常少见,好发于 40~60 岁女性,病灶大多位于胃体,少数位于胃窦或胃底,生长缓慢,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灶的增大可出现腹痛及消化道相关症状,本组与文献[2-3]报道相符合。Nascimento等[5]把胃亚型从神经鞘瘤中单独列出;GS无包膜,发生部位主要为胃黏膜下,其次见于浆膜下和肌层。肿瘤形态与软组织神经鞘瘤相似,但Verocay小体少见,镜下特点为肿瘤周边淋巴组织增生,有时可见生发中心。GS镜下无明确包膜,致密的Aotoni A区与稀疏的Aotoni B区分界不明显[6],胃腔面黏膜可发生溃疡和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免疫组织化学S-100和NSE均为阳性。

3.1 GS的CT特征分析 ①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一般生长于胃体,少数位于胃窦及胃底,本组11例位于胃体;生长方式分为腔内、腔外及肌壁间,大部分肌壁间生长,本组2例位于腔内,5例位于腔外,7例位于肌壁间,病灶直径稍大,表现为跨壁生长。②大小及数量:多为单发,本组14例均单发,直径1.2~8.7 cm,差异较大。③形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一般较清晰,本组均边界清晰。④密度:由于神经组织内脂肪含量较高,平扫CT值稍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密度均匀,本组14例密度尚均匀。⑤囊变、溃疡、钙化、坏死及出血:在 GS 中少见[6-11],本组 1 例囊变;1例黏膜面有溃疡,无钙化、坏死及出血。⑥强化方式:多数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有时为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7-12],本组增强扫描表现与文献[7-12]报道相符。⑦肿瘤良恶性及周围淋巴结:多为良性肿瘤,周围淋巴结病理证实为反应增生性淋巴结,无转移及复发[13-15]。本组14例均为良性,2例周围淋巴结病理证实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鉴别诊断 GS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胃间质瘤:间叶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变,也是与GS最难鉴别的病变,两者好发部位相同,最大径<5 cm病变鉴别较困难,需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胃间质瘤CD34、CD117为阳性,GS则为阴性;胃间质瘤病变最大径>5 cm时易囊变、坏死及出血;胃间质瘤增强方式为快进快出,强化程度明显高于GS且强化不均匀;GS周围淋巴结较胃间质瘤多见。②胃平滑肌瘤:多单发,位于贲门胃底周围,位于黏膜下呈扁平状,腔内生长为主,接近周围肌肉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均匀,静脉期强化明显;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表现为SMA阳性。③胃淋巴瘤:发生于胃的各个部位,胃壁不规则增厚、多为浸润性嗜神经生长,胃腔显示扩展,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周围常伴淋巴结肿大。④异位胰腺:多单发,位于胃窦,多扁平状广基底相连,边界不清,与胰腺密度相似;增强扫描病灶处黏膜慢性强化,病灶与胰腺强化程度接近。

总之,GS是胃肿瘤中的少见类型,常发生于胃体,40~60岁女性多见,术前诊断较困难,掌握其MSCT特征,有利于准确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随访。本研究的局限性:因GS为少见病,样本量较小;增强扫描无延迟期,且不是所有患者均行增强扫描。

图1 女,67岁 图1a CT平扫示病灶位于胃体大弯侧,大小41 mm×32 mm,黏膜面有溃疡,CT值38 HU 图1b 动脉期CT值56 HU 图1c 静脉期CT值73 HU,箭头所指黏膜面溃疡图2 女,44岁 图2a CT平扫示病灶位于胃体小弯侧,大小60 mm×50 mm,CT值34 HU图2b 动脉期CT值63 HU,可见囊变 图2c 静脉期CT值71 HU,可见囊变 图2d 病灶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箭头)

猜你喜欢
胃窦溃疡淋巴结
床旁胃超声评估剖宫产者围术期胃容量的临床价值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先天性胃窦隔膜超声图像特征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
经腹胃充盈超声造影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障碍的价值探讨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都是“溃疡”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