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的临床与MRI诊断

2019-07-29 06:51刘文亚杨豫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附睾布鲁氏菌单侧

王 艳 ,刘文亚,杨豫新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分布范围广泛的临床上可累及多个系统的病变,布鲁氏菌可随血液系统到达富含网状内皮细胞的任何脏器及组织,包括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临床症状总体表现为长期发热(61.2%~93.0%)、多汗(70.9%~91.0%)、疲乏无力(76.0%~97.5%)、关节与肌肉痛(57.0%~65.0%)、肝大(8.6%~34.5%)、脾大(10.7%~25.5%)、淋巴结病(7.0%~11.4%)及关节炎(5.7%~40.0%)[1-3]。布鲁氏菌病在男性常引起睾丸附睾炎,其临床表现多样、不典型,易误诊,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困扰[4]。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26例布鲁氏菌病引起的睾丸附睾炎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RI特点,以期提高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均为男性,年龄24~77岁,平均47.1岁。临床症状均表现为急性期发热、乏力、盗汗、睾丸肿胀、疼痛等。流行病学史:25例有家畜密切接触史,接羔史;1例为布鲁菌病疫苗生产车间员工。虎红平板试验(RBPT)均阳性,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试验(SAT)为 1∶(50~400);血培养 22例,7 d培养出马耳他布鲁氏菌7例,未培养出细菌15例;尿液培养1例,7 d未培养出细菌。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东软1.5 T超导MRI仪,腹部线圈。扫描序列与参数:冠状位T1WI(TR 543 ms,TE 10 ms)、T2WI(TR 5 400 ms,TE 110 ms)及 STIR(TR 7175.5ms,TE 120ms);矢状位 T1WI(TR 550ms,TE 10ms)、T2WI(TR 5300ms,TE 110ms)及 STIR(TR 7 534.5 ms,TE 110 ms);STIR 轴位(TR 7 175.5 ms,TE 120 ms)及T1WI增强轴位、冠状位,层厚4 mm,NEX 1。5例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Gd-DTPA(剂量0.2 mmol/kg 体质量),流率 2~3 mL/s。

1.3 诊断标准 26例均符合2012年卫生部颁布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中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5]及《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确诊试验标准[6]。

1.4 图像分析 影像学资料均由2位高年资MRI诊断医师分别进行分析评估,意见不一致时再由上级医师进一步确认。MRI图像观察指标包括睾丸、附睾病变(单/双侧),实质信号改变(T1WI/T2WI/STIR),有无脓肿,鞘膜腔有无积液,增强扫描强化方式。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单侧23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双侧3例。

2.2 MRI主要表现 睾丸附睾体积增大,实质信号不均匀,病变区T1WI呈低信号,形成脓肿后可见脓肿壁呈等低信号,T2WI及STIR以混杂高信号为主,边缘壁光滑,增强扫描实质区呈明显强化,坏死区呈环形厚壁强化-脓肿形成;鞘膜腔多发积液并多发菲薄分隔,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表1,图1)。合并腰椎布鲁氏菌病2例。

表1 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的分布与MRI表现 例

3 讨论

布鲁氏菌性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从事动物饲养、宰杀的工作人员中发病率极高。最危险的因素是直接与已受布鲁氏菌感染的病畜接触或进食含有布鲁氏菌的奶、肉、水的食品,导致感染。

布鲁氏菌可伴随血液循环累及人体各个脏器组织。感染布鲁氏菌的患者中2%~20%合并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其中1.6%~12.7%合并睾丸附睾炎[7],且多为单侧发病[1,8]。Yetkin 等[8]4 年追踪的 186 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睾丸附睾炎17例(9.1%),其中88%为单侧发病;Karakose等[9]报道布鲁氏菌引起的肉芽肿性睾丸炎,通常表现为急慢性单侧阴囊肿胀。本组单侧发病占88.5%(23/26),与文献报道一致。

临床上,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多以急性期起病为主且极易复发[10],可单独发生亦可伴其他系统的布鲁氏菌病感染,多以伴随骨关节系统布鲁氏菌性感染。Tahaineh等[11]认为在睾丸内形成脓肿非常少见,本组 42.3%(11/26)脓肿形成,与文献报道不同。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规范治疗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但睾丸附睾炎形成脓肿后,病变吸收较差,考虑可能与病变内多发分隔有关,从而起效缓慢,此时多需辅以脓肿引流治疗,甚而行睾丸附睾切除术,给患者带来极大身心负担。

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MRI主要表现为病变侧睾丸、附睾明显肿大,实质信号在T1WI减弱,T2WI及压脂序列明显增高,病变坏死形成脓肿后,增强扫描可见环形厚壁强化,部分可引起精索静脉曲张;DWI序列 b 值取 1 000、1 500、2 000 s/mm2,病变呈明显扩张受限的高信号[12];多引起鞘膜腔积液,内可见纤维样菲薄间隔。本研究因设备原因所有患者均未行DWI扫描,今后随着设备不断升级,会完善更多扫描序列,为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的早期准确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与阴囊恶性肿瘤、结核性、非特异性睾丸附睾炎鉴别非常困难,尤其是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形成肉芽肿性炎时更难鉴别:①睾丸附睾肿瘤,临床症状不明显,MRI检查多以实性肿块性病变为主且极易发生腹股沟及腹膜后的淋巴结转移,而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多以急性起病为主,如发热、多汗、关节游走性疼痛、睾丸附睾肿胀疼痛,无淋巴结转移;②结核性睾丸附睾炎病理上表现为干酪样坏死、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化等改变,影像检查可见钙化及窦道形成,与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鉴别困难;③非特异睾丸附睾炎,临床上多伴红、肿、热、痛,易引起双侧病变,且病变内部实质较均匀,积液内无分隔[13],抗感染治疗后起效快。在实际工作中,应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密切结合,避免因误诊将良性病变行睾丸切除术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或将布鲁氏菌性睾丸附睾炎视为一般炎症,治疗疗程不足,以致形成睾丸、附睾不易吸收的脓肿或化脓性坏死[5,9],而行睾丸切除术。本组 1例在当地医院以一般炎症进行光谱抗生素治疗延误病情形成睾丸脓肿,建议行睾丸切除术,但由于患者仅26岁,未结婚、生育,拒绝了医生建议,至今给予布鲁氏菌病正规药物治疗,辅以脓肿引流,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在布鲁氏菌病高发区,对睾丸附睾炎患者应询问其流行病学史,并结合MRI表现,考虑布鲁氏菌病的可能,从而尽早行相关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

图1 男,43岁,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试验阳性,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试验1:400 图1a T1WI示右侧睾丸体积增大,内见不均匀低信号,边缘呈环形等低信号 图1b 压脂序列示右侧睾丸见类圆形混杂高信号,中心见线样分隔,边缘呈等低信号 图1c,1d 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边缘可见明显环形厚壁强化

猜你喜欢
附睾布鲁氏菌单侧
更正声明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GPx5在牦牛隐睾附睾组织的分布特征及定位分析*
免疫细胞在牦牛附睾和输精管的分布规律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绵羊附睾液和附睾精子中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单纯附睾扭转1例报告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