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研究

2019-07-29 09:56:46苑广超
关键词:肋间胸椎神经痛

苑广超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带状疱疹为临床多发感染性病症,患者多存在强烈疼痛感,且疾病后遗神经痛不仅疼痛程度较强烈,且对多种治疗措施缺乏敏感性[1]。当前其常用镇痛措施包括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较常用。本研究选取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患者78例,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1~68岁,平均(54.33±6.04)岁;研究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40~69岁,平均(54.67±5.9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病毒治疗与按需应用镇痛药物,口服昔洛韦片3次/d、0.25 g/次;对照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侧卧位,采取超声导引长轴平面内技术,于探头外侧旁约0.5 cm作穿刺点,于超声束所处平面自外侧朝内侧刺入穿刺针,至胸椎旁区域顶部,注入生理盐水2~3 mL,可见胸椎旁区顶部增宽及胸膜推挤迁前移,明确针尖位置满意,逐次缓慢注入阻滞混合液20 mL(5 mg甲钴胺、1 mL复方倍他米松、5 mL1%罗哌卡因及生理盐水),注射后0.5 h经22 G短斜角针实施针刺测验,明确阻滞区是否覆盖皮损疼痛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 d、14 d及28 d时疼痛程度,依据VAS量表评估,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前两组间VA 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 d、14 d及28 d两组VAS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比较(±s,分)

表1 两组VAS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第7 d 治疗后第14 d治疗后第28 d研究组 39 8.18±0.91 2.51±1.12 1.32±0.64 0.51±0.23对照组 39 8.32±0.89 3.96±1.32 2.18±0.71 0.89±0.40 t 0.687 5.231 5.619 5.143 P 0.494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带状疱疹累及神经元可引发炎性反应,造成出血、水肿、坏死等,表现为中枢及外周敏化、异位放电、神经元功能异常,引发神经痛[3]。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为带状疱疹重要治疗措施,可将药物直接注射至病变神经根周边,其中局部麻醉药物可阻断感觉纤维疼痛传导,发挥镇痛功效,对儿茶酚胺及其他神经内分泌物质增多予以抑制,阻断疼痛恶性循环。同时,神经阻滞可抑制交感神经,实现血管局部扩张,调节局部血运状态,以此改善神经营养状况、促使功能恢复[4]。此外,通过类固醇药物可减少受损神经与周边组织炎症渗出,缓解炎性细胞浸润,减轻组织水肿,并可抑制神经损伤程度,减少去传导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显著减轻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采取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实施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

猜你喜欢
肋间胸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别把肋间神经痛误作心绞痛
胸椎脊索瘤1例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基层中医药(2021年7期)2021-03-26 18:00:27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对比分析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