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亚芸
Lunyu is an important Classic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andthe most powerfu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onfucius andhis thoughts.In the book of Lunyu,Confucius scatteredmany classical quotations about art design and craftsmanmaking.Although it is short and profound,it has aprofound and profound inn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perspective of the Craftsman'S Cultural world at that time.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bing of the important views inLunyu,including the artistic design thought,such as “Qi YiZaidao”,“Qi Yi Cangli”and“Wenzhi Binbin”,this paperWill elaborate the craftsman culture comcept comtained in it,and explore its value to the modern society to promote thespirit of craftsmanship and build a better life.
《論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史籍,亦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学说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论语》一书中散见着许多关于艺术设计、工匠制作的经典语录,虽语句简短,但内涵深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丰富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亦是探析当时I匠文化世界的重要视角。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的重要观点,包括:“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文质彬彬”等艺术设计思想的分析梳理,阐述其中所蕴含的工匠文化观,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倡导弘扬工匠精神、构建美好生活的价值意义所在。
《论语》汇辑成书于动荡变革的诸侯争霸时期,这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多元的历史时代。在那个时期,“人类意识”首次集体觉醒,进入了理性思考的时期,创造出各类文明范式,奠定了其后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向。这也许就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发生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的一个轴心,正是在那个时代,才形成了今天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轴心时代”,中国相继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一批哲学思想家,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纷呈。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各种基本思想,描绘出了传统东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框架体系,同时也成为其后中国历史文化(当然也包括工匠文化)每一次飞跃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宗白华先生在描述这一时期的工匠文化时曾说道, “……但是实践先于理论,工匠艺术家更要走在哲学家的前面。先在艺术实践上表现出一个新的境界,才有概括这种新境界的理论。……这就是艺术表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传统的压迫中跳出来。对于这种新境界的理解,便产生了先秦诸子的解放思想”。在此时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工匠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大型的工匠营造活动——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能工巧匠代表——鲁班的杰出创造,同时天文、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可以说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其后中国传统文化
(包括工匠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论语》及其研究概述
《论语》是中国首部语录体裁的著述,战国初年汇辑成书。《论语》共有670章,根据所论述内容之不同,分为20个篇目,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及生活中的言论和行事,这些点滴片段经由其学生及再传学生记录传授。《论语》-书既没有固定的编纂作者,更没有标准的体例范式,记载的每条言行语录即为一章,言简意赅,而内容相关的章节则汇为一篇,这种编辑成书的方式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著作典籍中较为常见。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思想家、传统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其核心思想“礼”与“仁”,彰显于其政治、经济、哲学、教育、伦理、文化、美学思想的诸多领域,概括归纳为个体修养、人际交往、政治理想、哲理思维四大方面。《论语》-书中许多语汇成为了当今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速则不达”等等,语言表达均讲究韵律对仗,言简意赅,内涵深刻。本文借助中华书局出版的杨燕婴先生所编著的《论语译注》,通过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理念,以探析其中丰富多彩的工匠文化观。
二、 《论语》中的工匠文化观
2.1器以载道——工匠文化之哲学
“器”是工匠改造自然之物所呈现的物质形态,即工匠的设计和创造;而“道”则是工匠在造物设计活动中所遵循的自然准则以及社会规范。《论语》-书中亦是多处论及“道”,如“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等等,孔子更是将“道”视为人的行为规范、价值理想的最高准则。器以载道,“道”与“器”两者之间相互依存,所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是“器”的内在本质内容,而“器”则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匠将万物之“道”高度概括为具体的形象特征,制作器物以象征具体事物所适宜的特定内涵,也就是“立象以尽意”。“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工匠推崇遵循“制器尚象”的造物设计方法理念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孔子同时也主张: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论语·述而》). “道”既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也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是一切工匠活动的根本准则。器物承载蕴含着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百姓世俗生活中的器与物最大价值就在于其独特的“日常性”与“普适性”,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起到规范行为的约束作用。巧夺天工的工匠活动涉及范围之广,无论是造物活动中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还是天地人材的设计理念,无不合乎自然之道,无不彰显“器以载道”的工匠文化哲学。
2.2器以藏礼——工匠文化之文明
礼乐文化贯穿于《论语》全文之中,并成为了孔子的核心思想。 “故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簋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礼记·乐记》)工匠对于礼器、服饰、青铜器、建筑、车辆等器物的制造具体体现了礼乐文化的各种仪式制度,其对工匠活动同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工匠器物的制作必须以“礼”为准;同时器物的使用必须以“礼”为度。“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周礼·考工记》).通过器物的使用强调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礼乐制度规定了工匠制器的材质、装饰和纹样等等,不同身份地位的使用者所用器物的尺寸都有严格规定,因此工匠制作各式器物必须合乎礼仪规范,遵循礼制要求。孔子在《论语》中所提及的“礼”,实际源于古代的祭祀跪拜的礼仪,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子曰: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等等,孔子提出“礼”的根本——即是以祭祀礼拜时虔诚敬重的精神态度对待人事万物。
礼制文化催生了官营制度,使工匠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形成了早期的工匠管理体制——民间工匠和官营工匠。工匠亦俗称为“工”、“百工”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制度逐渐趋于成熟;秦朝统一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大修土木工程,在军工、器具制造及建筑等方面制定严苛的制作标准,因此出现专业的工匠管理机构——将作少府。这是工匠活动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标志,促使了工匠文化的繁荣发展。
如果说礼乐制度文化是工匠设计文化的催生剂(其中之一),礼乐文化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善,则是推动工匠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工匠的劳动生产活动必然受到特定时期某一理论思想的指导或影响和管理制度的制约或规范,这是工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器以藏礼”使得工匠文化彰显出中华民族礼学文明崇高而神圣的独特精神意蕴。
2.3文质彬彬——工匠文化之价值
孔子认为,国家应该把“礼”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使个人身心和谐,使家庭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从而建立一个规范有序的和谐社会。“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礼”的最终作用和目标是和谐统一,而和谐统一也正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设计思想方面,孔子同时强调“文质彬彬”和谐统一的设计观,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概括而言,即是强调“文”与“质”和谐统一的原则:如果本质内容过分超越形式美感,就会显得粗俗;反之,如果外在形式过分超越本质内容,就会显得虚浮。
<论语》中对于“文质彬彬”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从内容与形式、功能与审美上升为道德品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先秦时期的工艺典籍<考工记》中就指出“天有时,地有器,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工匠必须协调“天然”与“人工”这一矛盾内容,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匠心独运的人工技艺完美结合,创作出“天人合一”的优良器物。孔子将“文质彬彬”的理论思想推广至万物万事,自然也包括工匠的造物活动,受其影响的工匠文化必然呈现出不偏不倚、和谐统一的审美倾向。
三、结语
工匠文化正是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工匠的造物世界中,工匠不仅要制作有形的“器物”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更要创造无形的“道”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因此,工匠作为劳动主体,必须从“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文质彬彬”等思想出发,将造物活动置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理性结构、情感结构和伦理结构之中,创造出服务日常生活的工匠文化。同时,面对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更需要以“工匠之心”融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的各个方面,融人生产、设计、制造的每个环节,为美好生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赵克理.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6
[2]卡尔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68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36
[4]《論语》[M].张燕婴.译注,中华经典藏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2-303
[5]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244-249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75
[7]姚丹.先秦设计美学思想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6:19-20
[8]周礼考工记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9:922
[9]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10
[10]邹其昌.论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中华工匠文化体系系列研究之-[J]艺术探索20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