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智库”公共图书馆区域协作服务体系

2019-07-27 08:50刘彧菲
图书馆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智库区块图书馆

刘彧菲

(大连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12)

1 引言

智库又称为思想库或智囊,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服务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1]。自1916年“政府研究所”在美国成立,世界各国便相继出现了众多知名的智库机构,如美国的胡佛研究所,其在资料的收集、成果保存、项目研究及成果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2004年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哲学社会科学界作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3]。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发布,促使智库建设被正式的提上日程[4]。

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也迎来了机遇。参考咨询服务是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尔·格林于1876年首次提出的。1883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为世界首个设置了专职参考馆员和参考阅览室的图书馆,同时标志着参考咨询服务开始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198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首次利用电子邮件开展参考咨询服务,从此开启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时代。参考咨询发展到今天已经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馆员也不再仅仅服务到馆读者,而是围绕专题和课题开展的研究性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公共图书馆也着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引进,人员招聘标准普遍提升到了本科、研究生以上,这使得公共图书馆为提供智库服务成为可能。

但是,公共图书馆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智库服务转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挑战与困难。虽然诸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在智库服务方面已经成为全国公共图书馆提供智库服务的模板和标杆,但是毕竟从全国范围来看能够具备像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这样的人力、财力资源配置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较少。而区块链技术将会成为解决这一难题、实现公共图书馆间区域协作的关键。

2008年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明了比特币,而比特币的核心技术就是区块链[5]。区块链技术,是一项以共识机制、密码学原理和分布式数据库存储为核心的,集成了多方面研究成果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其具有的去中心化、低成本、高效、互相可信任特性,将能够完美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智库服务时所遇到的人力不足、研究能力不足及资源有限等现实问题,能够以“区块链+智库”的体系实现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区域协作的服务模式。《“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要强化区块链等战略性前沿技术并进行超前布局。工信部已联合多家知名企业编写区块链技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了区块链的核心技术路径以及未来区块链技术标准化方向和进程。

2 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现状分析

我国公共图书馆中开展智库类服务较早且成效较好的是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自1949年开始为国家领导机关提供参考咨询和立法决策服务,近年来通过开展业内培训和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开展这项深层次决策咨询服务,其在参考咨询方面拥有总数逾200人的服务团队。上海图书馆自1995年与上海情报研究所合并后,加强了以情报信息研究为核心的信息服务,至今已形成了研究业务部、竞争情报部、技术部、战略信息部4 个主要业务部门,主要为领导决策者、企业提供产业、创新层面、大都市信息服务内容,形成了以《竞争情报》和《大城市研究》为主的智库产品体系。在人员配置上,上海图书馆战略信息部拥有研究型馆员近70 人,其中50%以上是副高职称、70%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30%具有社科及多语言专业背景。在信息来源上,上海图书馆不吝财力大量采购国内外优秀数据库100多个,并着重关注于国外信息的动态。

与此同时,全国其他副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地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力求能够为所在城市的决策者们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平均人员配置不超过10 人,甚至有的不超过5 人(以大连图书馆为例,仅有3 人),尽管各馆都配置了具有优秀研究能力的馆员,但受限于人力和财力,能够深入开展的工作有限。这使得各地方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能够突破局限,实现研究和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有的馆开启了馆际间跨地域或跨学科的研究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模式上仍是传统参考咨询的研究合作,并不具有可全国推广的复制性。而区块链恰恰能够从技术层面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为公共图书馆间的区域协作清除壁垒。

3 基于区块链的智库服务区域协作

2016年1月5日,中国首个区块链联盟“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在北京成立。2016年4月19日,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 Ledger)成立,该联盟的技术委员会主任白硕强调“区块链联盟旨在凝聚中国共识,开垦中国的区块链试验田”。区块链作为一种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解决方案,能够以极低成本解决信任与价值的可靠传递难题,具有防伪、防篡改的特性,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共享、开放、透明、可信并可核查、追溯的可靠系统[6],任何数字形式的资产认证、记录、登记、注册、存储、流通、交易、支付,均可在减少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用户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区块链实现。其弱中心化和无需第三方机构背书的信任机制在智库服务建设中尤为重要。

3.1 区域链弱中心化为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区域协作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虽然各馆间也在积极的进行着业务合作,但受限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并未能形成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智库服务体系化建设。如由国家图书馆牵头组成的“全国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协作平台”,在设计功能上重点突出了馆与馆之间的业务交流及成果展示和共享上,但在面对用户的研究服务需求和提供服务的流程管理上,各馆仍以单打独斗为主。在各级图书馆之间以及各级图书馆与上层图书馆之间,并未能够形成合力,而区块链的弱中心化特性,恰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区块链的设计体系中,各节点的功能是均等的,利用区块链可以将服务链条中的各环节加以整合、加速流通,有效缩短价值创造周期。体系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同等的权利义务,规避了以往系统设计上的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点对点(P2P)形式形成有效的服务连结。该体系弥补了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各自的弱势,通过区块链连结,形成馆与馆之间的区域协作,使资源、人力得到最优的配置,促进整体研究能力和研究效率快速提升,并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共享研究成果。

3.2 无需背书的信任机制使公共图书馆研究服务能力评价和成果评价标准化成为可能

传统的线下智库咨询服务用户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要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认可、人际沟通及以往的合作交流经验之上,对于新进入领域的服务提供者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感,基于这一层面想要迅速提升服务质量和内容也就有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区块链的数据在存储和传输上具有唯一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其通过消耗算法对信用进行锚定,体系中的每个节点可以在没有第三方机构背书的情况下完全互相信任。当用户需求方向智库服务方提出服务需求时,可以完全基于区块链体系中的节点所存储的信息来判断和选择某一服务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智库服务提供者所具有的机会是均等的,而最终能够促使服务达成的唯一标准就是节点所具备的研究服务能力和成果评估信息。智库服务的提供各方通过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结成联盟,形成一致认定的研究能力评价标准和研究成果评价标准,使每个公共图书馆所具备的智库服务能力水平有了量化的依据,在区块链体系中实现图书馆智库服务价值对用户的广泛连结。此外,通过区块链为研究成果提供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亦可以有效的保护智库服务成果形成的知识产权。例如BitProof 公司推出区块链学历认证项目,其与加州软件工程师培训学校Holberton School开展合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向学生颁发学历证书,实现学历记录真实性。同时通过区块链学历验证体系,招聘者在进行学生背景调查时,通过在线区块链系统,可以快速获得学生学历及毕业证书信息,降低学历伪造风险。

3.3 区块链智能合约将从根本上改变智库服务模式

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承诺控制着数字资产并包含了合约参与者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它是以计算机语言而非法律语言记录的智能合同。智能合约能够联结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使我们可以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传统的智库服务模式,在缔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效率和成本的矛盾关系。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则能使智库服务避免受到主客观因素、成本因素、执行因素及违约因素的影响,服务需求方只需要提前拟定好合约内容,程序就会在触发合约条件的时候自动执行合约内容,同时与服务提供方达成服务共识,进而开启线下的研究服务工作。

区块链智库服务模式可以从产品服务和资源配置两个方面发生根本的改变。

(1)通常公共图书馆的智库产品服务会以两种方式展开:一种是自拟选题开展研究课题,形成研究成果作为服务产品公开或不公开提供给有关决策者使用;另一种是个性化定题服务,根据用户需求选题并形成研究成果交付用户。对于自拟选题的服务产品,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中,多是依靠人际与组织关系向有关决策者递送,由于决策者的认可度和沟通渠道的限制,自拟课题产品往往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应用价值。而在区块链体系中,可以将自拟课题产品发布在区块链上,使研究发布者与信息需求者具有同等的机会参与其中,并通过智能合约技术保障产品的缔约关系,即时实现服务收益与内容的同步传播。对于个性化定题服务,可以在区块链的应用层建立个性化定制模板,保证了服务提供者对服务内容和形式的界定,同时又赋予用户充分的个性化需求权利,通过智能合约达成服务共识后,各自展开线下的研究服务工作,并通过结束的触发条件最终完成服务的整个缔约过程。

(2)在资源配置方面,主要以人力资源和信息来源资源为例。现阶段各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人员配置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如研究人员的专业学科背景、外语能力、人员数量、经验资历等方面的不足。在智库服务中非常重要的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及时性,但国内外许多知名数据库的价格高昂,很多地方图书馆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获得相应的数据服务,而缺少了权威信息数据来源的智库服务成果也就难具说服力。区块链可以利用一定的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技术实现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各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形成合力,从全国范围来看亦可实现政府经费支出的最优化配置和公共效益的最大化。

4 区块链智库服务区域协作的模式分析

区块链有3 种类型,即公有链、私有链及联盟链[6,7]。其中,联盟链是更适合“区块链+智库”的服务应用模式。我们将所有参与提供智库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信息部门作为联盟链系统中的节点,分别从服务提供者和用户需求方两个层面阐述其运行机制。

信息部门作为服务节点,进行信息传递和处理,可以实现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时的区域协作。根据区块链点对点的信息交换模式,每个图书馆的信息部门都能通过区块链已运行的联盟共识机制与智能合约实现直接对接,进行业务的共享、合作与交流,而不需要经过一个特定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转发和协调,提升了沟通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如图1所示)。

图1 区块链图书馆智库服务区域协作模式

用户在向区块链服务体系提出服务需求时,系统将需求以计算机语言进行电子化编程,形成智能合约打包到区块链中的某个共识节点,在共识机制的认可下,由此共识节点以点对点(P2P)的方式扩散给区块链系统内的所有节点。由于智库服务对于服务提供者能力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智库服务区块链体系中加入“智库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当节点的各项信息、资质以及能力评价符合用户需求,即符合触发条件的情况下,用户与图书馆信息部门将达成合作。在此过程中,所有与业务相关的信息、相关用户的信用状况、智能合约的内容、执行、验证、成果的保存都是可追溯且不可更改的,这使得图书馆信息部门的业务能够迅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如图2所示)。

5 结语

区块链智库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单凭地方公共图书馆单方面的意愿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技术支持以及业界的共同努力。尽管区块链技术能够解决当前智库服务体系中的很多难题,但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的运行与保障机制还不是十分的健全,与之相关的行业技术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如何规避风险,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激励机制与智能合约,替代原有的低效率服务方式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图2 用户需求智库服务概念框架

猜你喜欢
智库区块图书馆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民居智库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图书馆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