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妮基·圣法勒的花园奇境”看艺术形式的魅力

2019-07-26 01:10周霄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形式女性主义

周霄

摘要: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承载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法国女艺术家妮基·圣法勒的经典作品此次来到中国,给观众带来了她的“花园奇境”,让人们在体验一位艺术家对于生命、对于世界深刻问题的不懈探索的同时,也感受到艺术形式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妮基·圣法勒   艺术形式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178-03

艺术作品是一种运用某种技术通过一定的媒介对于人们的思想或感官体验产生影响的表达形式。[1]每一种媒介都因为其自身的材质特点拥有它独特的表现张力,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艺术家自发地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实现他们的作品,承载他们的思想感情。自毕加索最早尝试的拼贴画开始,加上绘画的形式就愈发多样,雕塑材料与造型的变化,也使现代雕塑拥有丰富的思想表达空间。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艺术门类,它们随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都在形式上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呈现给观者的,是更加丰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对于艺术家本身,更是在创作方式和维度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近期,国内几家美术馆将妮基·圣法勒的作品进行展出,以“花园奇境”为主题,展示了她的抽象绘画、印刷拼贴、公共雕塑和装置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通过欣赏她的艺术作品,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女艺术家的魅力一生。

妮基·圣法勒(1930-2002)出生于法国,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艺术家之一。60年代初,圣法勒用她的“射击艺术”跻身“新现实主义”的队伍,并成为其核心成员。作为队伍中的唯一女艺术家,她还塑造了一系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投身女性主义运动之中。70年代,她在意大利创作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塔罗公园”彰显了她内心丰富多彩的花园奇境。90年代她移居美国继续创作,涉及绘画、公共装置、电影、平面等多种艺术形式,映射出美国文化对她的影响。[2]展览主要以圣法勒生平的时间顺序为线索,提取每个阶段的关键词,展现了她在不同的阶段进行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尝试,包括:射击艺术、早期绘画、塔罗花园、新娘系列、吞食的母亲、公共艺术、电影与平面艺术等等。这些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圣法勒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折射着她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带给人们无限的反省与思考空间。

圣法勒的早期绘画经历是她艺术生涯的开端。从未接受过正规艺术训练的她,在马蒂斯、毕加索、波洛克、劳森伯格的影响下自发地摸索。她的作品中经常用具有隐喻色彩的人物和符号,同时也运用拼贴等手段,暗示着她命运的危机和苦难。1961年,圣法勒在巴黎展出了名为“Tir”(法语译为“射击”)的作品,她把装着五颜六色涂料的聚乙烯袋挂在木板上,板子上涂着石膏形成的自然肌理,然后亲自或者让观众对袋子进行射击。涂料随着爆破的袋子飞溅出来,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木板向下流淌,形成了极为偶然的画面。这种绘画形式可以说前无古人,圣法勒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进行绘画,是因为她要通过“射击”,对自身的不幸遭遇进行宣泄,同时也要对当时社会存在的深刻的性别歧视与不公的问题进行讽刺。当我们看到这个系列的作品时,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圣法勒举枪射击时愤怒而坚定的眼神,听到那猛烈却极富正义感的枪声。飞溅的颜料形成的视觉图像很容易让人想到波洛克的滴画,但显然后者是平和的,是在平衡中创造偶然。而圣法勒恰恰相反,她用打破平衡的暴力手段,建立偶然性,让作品的形式感更为强烈,让观者体味到历史的鸣响。可以说,“射击”绘画系列是一场没有死者的谋杀,圣法勒将生命赋予给了作品,又用她自己选择的方式将这生命放肆破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因此,在她的这些绘画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她对暴力、不公、黑暗的恐惧和顽抗,又能看到她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后者在她的雕塑和公共艺术装置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塔罗花园”像是圣法勒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的乌托邦,她的灵感来源于巴塞罗那的高迪公园。在她看来,她正是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精神之主和宿命。圣法勒在1955年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极乐花园,在这个花园里,人们自由地舞蹈,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批雕塑作品中暗含了圣法勒想要表达的所有美好的内涵,举例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花园里的人物形态各异,动态节奏像极了非洲黑人音乐的韵律,有的高举双手,有的扭动身姿。虽然每一个雕塑都是静止的,但置身花园之中,人们能从这种动态的形式中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最为原始的狂欢。第二,花园里人物的肤色也是各有不同,比如在一个旋转装置中,圣法勒就创造了黄、黑、白三个不同肤色的女人,很明显代表了不同的人种。这三位女性体态丰润,着装性感狂野,圣法勒用非常闪亮的瓷片贴满她们的全身,在灯光的照耀下顯得缤纷夺目。她们和谐相处,让我们体味到艺术家对于种族平等的强烈渴望。第三,在花园的角落,圣法勒还创造了男人与女人的形象,他们相互交谈,举杯品酒,原始简单的着装加上纯度很高的颜色,让人们想到了亚当与夏娃。没错,圣法勒将宗教神话的源头也放入了她的花园,带领人们看到了世界的最初模样,同时也思考着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整个“塔罗花园”让观者体验到了一个热烈激情又安静祥和的梦幻世界。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有的只是人类最纯粹的欢乐模样。

圣法勒对于女性身份、地位的探索和思考,更多的体现在“新娘”“娜娜”系列作品之中。在这一阶段,圣法勒创造的女性形象具有更加丰富饱满的形式,她将女性的身体特征进行夸张放大,突出了女性在生理上与生俱来的特点,叙述着世界上的万千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公经历。艺术家这一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她曾在采访时说:“我探索女人是什么,我又是什么,这种探索不是下意识的,我从未把自己归于任何女性角色之中,我只是在完成探索后才定义这是探索”。这种自发性,让她比别人更具看待女性历史角色的独到眼光。女性在当时被历史定义得十分狭窄,“妻子”与“母亲”是他们唯一的“职能”,圣法勒在这个系列中用新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将看上去圣洁却浑身爬满婴儿的玩偶、各种琐碎繁杂之物的堆砌、穿着婚纱却千疮百孔的新娘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去反抗婚姻强加给女性的束缚,激发女性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思考。

1965年,继“苦难的新娘”之后,圣法勒围绕女性的社会地位创作了“娜娜”这个形象,她的灵感来源于怀孕的女性。早期的“娜娜”主要由纸浆、羊毛、丝网组成,这种创作形式让“娜娜”看上去像是身上布满了细密的绳索,加上扭曲的动态,就更呈现出想要挣脱束缚去寻找自由的女性形象。后期的“娜娜”尺寸更为庞大,并结合了聚酯等新的合成材料,[3]成为了公共雕塑作品,她们色彩明亮、丰腴性感、动态张扬不羁,体现出女性的魅力。圣法勒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广告模特,所以她非常了解苗条的身材对于女性的束缚,人们肆意安置标签、规定标准。因此,圣法勒创作出的“娜娜”就是要以这种艺术形式,去表达任何身材的女性都是美的,去向社会既定的观念发起挑战。人们在看到“娜娜”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想起远古母系氏族的女性崇拜,再加上圣法勒法式的浪漫和美式的自由气质,我们就能更加自然地进入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承载物,从妮基·圣法勒的花园奇境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魅力,它不仅表达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世界,更呈现出艺术作品指向的深刻内涵,使观者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汲取无限力量。

参考文献:

[1][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艺术形式[M].俞鹰,张妗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陈真.艺如花开——记法国女艺术家妮基·德·桑法勒的救赎与超越[J].中国美术,2015,(01).

[3]陈婉.娜娜的世界——尼基·德·圣法尔的雕塑艺术[J].公共艺术,2011,(01).

[4]齐霞.从空间环境中感悟现代纤维艺术的魅力[J].美术大观,2011,(01).

[5]洪京,韩波.纤维艺术对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10).

[6]彭佳麗.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与技法表达[J].艺术研究,2011,(03).

[7]刘娜.创作的自然 自然的创作——浅谈现代纤维艺术创作的自然性[J].美术向导,2011,(03).

[8]王志成,张霞儿.浅论纤维艺术的装饰性[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6).

[9]林恩迎.纤维艺术中的阴形 纤维艺术的图形学研究[J].上海工艺美术,2013,(01).

猜你喜欢
艺术形式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中国从女性主义到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