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文化艺术特点

2019-07-26 01:10黄家靖
艺术评鉴 2019年12期
关键词: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家靖

摘要:赣东北畲族是中国东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文章初步考察了赣东北地区的畲族民歌的民俗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特点、结构特点以及演唱特点。

关键词:畲族   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47-03

早在20世纪北美人类学家赖斯曾提出“民族艺术的传统之所以能够成为活生生的存在并发挥持久的影响力,是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体的创造与经验体会等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民族艺术的内容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一般在民族的衣装服饰、音乐舞蹈、语言文字等方面,它们蕴含着该民族自身的历史特性,以及其迁移和社会的表现形态和意识,承载着多元的要素,也正是其“非物质”的特点,使民族的文化更赋予了多样的表达形式。人类文化天生就具备了发展变化的能力。艺术如同语言,为人类的创造天性提供了有用的依据。可以说,任何可见的传统都如同语言,包含一套意义和规则的单位,并使之结合成多样的、独创性的文章和话语。

一、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民俗特点

在江西的畲族,民歌流唱讲究一种即兴,你可以发现歌者们经常见事打事,见物韵物,以此充分展现自己的“肚才”,兴趣高涨时,可连续唱上几天。畲族歌言:“深潭汲水水不竭、大树砍枝枝又生”的秘密在于其变化中的衍生,畲族山歌表演者在演唱时具有很强的即兴性,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在固有的唱本上进行不断的加工变化。山野田间畲歌多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称为一条。其歌唱具有着以歌表言的特点,所以畲族人也将歌唱称作“歌言”。歌词的内容可以是宗教、风俗、山歌、灯歌、小调、长篇叙事歌。山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的一种。灯歌主要应用在民间彩灯活动,在节庆活动中、民俗活动中,以歌舞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江西畲族地区较为盛行。小调是一种与汉族曲调比较相似的民歌,这是因为汉族与畲族人杂居,畲族民歌受到汉族民歌影响所导致的。长篇叙事歌记录了畲族的历史和起源,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种主要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人民性和思想性。如民歌“三月采茶茶青青,姐在房中织手巾,两头织起龙狮子,中间织起采茶人”是贵溪樟坪《采茶歌》中的一段,唱的就是畲族姑娘在采茶劳作时的情形①。

二、赣东北畲族民歌的节奏特点

畲族山歌的节奏多以七言为一句,两句为一行,两行为一条。此外,还有将散板和复合拍子结合、单独复合拍子等节奏类型,这种节奏类型通常会节拍交替混用,有着多变的曲风,丰富的情感,较强的感染力。畲族民歌作为畲族民族音乐重要部分拥有着曲式、歌词和演唱三大特点。畲族民歌曲调有两大类,其分别是师公调和山歌调。又可以根据畲族地域的特点,可分为闽皖调、顺文调、闽浙调、罗连调等类别。江西的畲族山歌是经典的闽浙调的调式,尤其以贵溪县和资溪县更为典型。其中调式又可分为五声性调式,分别为商调、角调、徽调、羽调、宫调。其中以商调和角调分布范围最广。

畲族的文化传承无法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因为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通过畲族民歌进行传承,畲族民歌具有一定的即兴性。畲族民歌通常具有一定的叙事性,民歌中往往蕴含着某种感情,可通过民歌代替言语。畲族民歌的演唱者的节奏,可以根据情境的不同发生改变,畲族山歌没有节拍约束,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节奏以散板为主。这与其他少数民族民歌相比,较为少见。

三、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旋律特点

畲族民歌的曲调起音是根据歌词首字读音音调来决定的,具有着唱词与曲调结合较为紧密的特点。音域和旋律会在演唱过程中,在同一调式调性内有一定的变化,旋律基本进行为5321,基本音列为12356,其中五度跳进比较少,八度音转换和四度跳进,二、三度级进较多。通常歌曲速度较平稳,与诉说较为类似。畲族民歌音域在八度以内,不宽。歌曲旋律随着歌曲种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四、赣东北畲族民歌的结构特点

单乐段是畲族民歌常用的曲式结构,乐段内有起承转合四句体及五句体、平行式两句体,上下句变化反复式。以《打起山歌闹九州》为例“日头出山白净净,好比村中社公神,社公保得水口住,妹妹保得一村人。山歌不打冷愁愁,打起山歌鬧九州,九州楼上好谈话,九州楼下好跑马”。这是一个二段式结构的乐曲,其由两个单句变化体结构单乐段所组成。这种结构形成起承转合,在对偶的基础上,第三句形成转句,乐段上相呼应,使乐段表现力大大提升,同时产生了一些变化在平行乐段的基础上,能更好的体现歌曲的情感。

五、赣东北畲族民歌的演唱特点

畲族民歌内容丰富,有着擅长用修辞、衬词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畲族民歌都要用到衬词,衬词是由于口语习惯所形成的,其能够调节演唱者的气息,也有着给演唱者时间思考歌词的作用,能够使歌词过渡的更加自然,“哩”“哦”“的”“啊”“呀”都是比较常用的衬词。典型的畲族山歌的体式为四行七言。畲族山歌对歌词韵脚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必须押韵。畲族人认为如果不同韵,就不能歌唱,因为不同韵的歌不平整。要求第三句的尾字必须为仄,除此之外,要求一、二、四句必须要同韵。畲族山歌通常是七字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演唱时歌词是畲语,一首民歌通常有1-8条。汉语编的歌词用畲语歌唱时无法押韵,需要根据畲语进行修改才可以演唱。

畲族地区也同样盛行当地的宗教文化,而其宗教音乐多为祈福禳灾的祷神驱邪仪式中所用音乐。从闽粤赣原住区的“由来风俗好呼巫”就可知道畲民驱邪迎祥的宗教活动一直延续着。宗教的核心是祷神,而祷神必须娱神、感神,最早的音乐舞蹈的产生可能与祭祷神灵有关,而后才形成了专门的祭祷神灵的音乐舞蹈。在宗教仪式中,音乐是法师们用来诠释咒诀,使用法术、沟通神灵、制服鬼魅的一种工具。他们或是手执铃刀、结交杯,或是敲木鱼、摇法铃坐以念唱,因而在宗教音乐中,用人声伴随的有声乐的念、歌两种形式。

畲族民歌的演唱风格非常特别,往往不受节拍约束,从头至尾都使用散板,节奏有很强的即兴性和随意性,演唱者可以根据感情的需要而任意拖腔,颇具山地色彩,这在其他民族的民歌中也是很少见的。这种拖腔类山歌在江西畲族民歌中极为常见,男女老少皆会演唱。畲族民歌反映了畲族人的生活,表达了畲族人的情感,记录着畲族的历史文化,畲族民歌也反映了畲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态度,体现了畲族文化,是畲族风情的体现。其具有着含蓄、恬静的特点,其反映了畲族人纤细的美,体现了畲族人古朴、纤细的艺术气质。

六、结语

在赣东北地区的畲族民歌拥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历史,不局限于它本身所涵有的来自最本真的“原始”审美下的遗留,并且它能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生存”。畲族是以择山而居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在赣东北畲族的口传史歌中“崖栖谷汲”“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畲族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它徙。赣东北地区的畲族其相对于现代很多传统或是原始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大多以依赖其山林居住的生态环境为主,同时也使他们在这种亲近自然的环境下对于只有在山林中出现的自然现象情有独钟,所以他们会将鸟儿与岩石的“叩击”回音现象化为自己的“歌”,取之于自然,颂之于自然。鸟言式的歌唱在畲族过去的社会中一直大有“用武之地”,这也是畲族为什么会将歌唱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民族成员必须的技能,它不仅是考验民族成员是否有“肚才”的标准和地位,更多的是畲族人民对于歌声对于音乐和生活的一种心灵表达。所谓“歌是原底祖公礼,千古万年记在心”,揭示的是赣东北地区的畲族音乐之所以千古传流,是因为它已成为族人生命礼俗之重要部分且融入人生之奥秘。

注释:

①史芳芳:《江西畲族民歌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第31-32页。

参考文献:

[1]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和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民族艺术,2006,(01).

[2]史芳芳,郭鑫蓉.江西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J].当代音乐,2016,(15).

[3]周叔琛.浅谈铅山畲族语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J].北方音乐,2015,(06).

猜你喜欢
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
畲族颂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