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杨晓萍 康晨远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成立于2016年7月11日,注册资金1900万元,由庆安县启航、启东和顺发等22家水稻种植合作社与庆安县丰林米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而成,现有入社农户2918户,入社土地36.68万亩,是集水稻种植、加工、销售、品种研发和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涉农项目开发于一体的农企合作组织。目前,联社有核心种植基地2万亩,该基地是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区主体核心区,也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水稻研发基地;有全省一流的水稻标准化基地1处,已实现欧盟认证种植2000亩;有机认证水稻种植10万亩,绿色认证水稻种植39.8万亩,辐射带动周边8个乡镇。
1.运用新的组织形式,推行新的联结模式,实现全新合作途径。联社以农业为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加工为优势、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把农民的身份转变为联社的股东,成功探索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农户、合作社、企业连在一起,抱团取暖。一是组织模式“一体化”。联社实行投资入社、按股管理,形成“一个机构对外、一套班子负责、一个整体运营”的组织架构。二是经营模式“统一化”。联社的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采购、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的“六统一”经营。三是管理模式“系统化”。联社统筹管理,成员社和企业分工协作、互相负责,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优质绿色有机水稻,企业进行加工,联社统一销售。联社整合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优势,实现了“1+1+1>3”的良好效果。四是种植模式“科技化”。为更好地保证水稻的有机品质,联社与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对2000亩欧盟认证地块和10万亩有机认证地块使用生物活化剂,采取全程农业科技托管服务,改善水稻品质、改良土壤状况、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稻病虫害,使其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达到有机种植标准,保证舌尖上的安全,为品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联社理事长杨晓萍(前排左二)为成员分红
2.运用新的利益机制,推行新的分配模式,实现全新增收途径。联社以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增收为宗旨,积极探索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出“保底+分红+粮食银行”机制,强化利益联结。一是保底增收。农户按照联社要求耕种,联社根据不同品种、品质以每斤高于市场0.1元—0.8元的价格“保底”回收,增加农户种植收益。二是分红增收。联社将加工和销售环节收益进行二次分红,增加入社农民收益。于2018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农民兑现2017年分红款1314万元,促进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三是“粮食银行”增收。对于不急于兑现保底款的农户,联社采取“留存计息”方式,按照“存粮价+粮息”模式,让农户获得粮款融资收益。存粮价为收粮当日结算价,粮息分活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4个档期,实际存粮不足约定档期的,按第一档期结息,粮息年化率在0.08元左右。四是劳务增收。联社的成员优先聘用到种植、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通过务工实现收入,解决外出务工与在家种地的时间矛盾,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村里的典型贫困户邹吉忠,在联社积极帮扶下2016年带地加入联社,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于是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年出售水稻款达40余万元,每年从联社得到的分红款也达14万多元,在农闲时还到生产加工车间务工,每个月能收入4000余元,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运用新的融合方式,推行新的运行模式,实现全新发展途径。联社将农民、合作社、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了优势互补、要素叠加、互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在种植上,一流的科技示范园区实现了种植全程可监控,为联社水稻种植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采取全程农业科技托管服务,提升了基地标准。22家种植合作社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和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为加工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粮源。在加工上,以丰林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以智能低温循环塔、智能化粮仓、有机米生产线、功能米生产线等先进加工设备作为支撑,用优质水稻生产出高端大米。在销售上,联社成功打造出大米品牌“庆禾香”,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建有35家直营店;在黑龙江大米网、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设有11家旗舰店,并自建“庆禾香”大米销售商城;还推出“半亩方田”私人订制,客户通过下载手机客户端,远程监控自己定制田的水稻生长情况,稻米收获后,“半亩方田”可供应有机鸭田米或有机GABA胚芽米260斤,可线上选择新米现磨、按月快递配送等,专享私人订制健康有机稻米服务,实行“线上+终端直营+私人订制”的销售模式。
客商参观黑龙江绥化市庆安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种植基地
下一步,东禾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将继续与中国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稻谷深加工,研发婴幼儿米粉和代餐粉等功能型系列衍生食品;借助东禾田间学校,培养新型农民,教技术、授知识,开展各项服务项目;以田间学校为基础,建立庄稼医院,进一步全方位服务农户。继续扩大联社基地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入社,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融入联社,构建更大的大米产业联合体。